-
“减肥神话”之下,山寨“司美格鲁肽”野蛮生长
17款在售产品声称是海外生产进口的保健食品,在跨境电商平台上被归类为膳食补充剂,既无中国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包装上也无我国批准的“小蓝帽”标志。 藤黄果、白芸豆、白桑叶、AKK菌等植物提取物和益生菌是25款在售的GLP-1擦边产品的主要原料,减肥功效和安全性未经高质量、大范围的临床研究佐证。 目前国内外主流电商平台并未上架复合司美格鲁肽相关药品,但医疗公司官网(如Hims & Hers Health、Ro Health、HenryMeds)、在线复合药房(含503A和503B药房)皆可购买复合版本的司美格鲁肽。 在中国,药品的生产和使用受到严格监管。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按照国外复合药物的定义,以司美格鲁肽类似成分为原料生产复合药物,很可能涉嫌制造假药。 -
口岸城市疫情防控难点在哪?权威解读来了
《通知》对完善口岸城市疫情防控机制、健全疫情监测预警体系、落实边境管控措施、加强高风险岗位人员防控,严格人员流动管控、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等风险防范、提升疫情防控和处置能力、做好民生保障等,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 -
对话黄冈网购进口冻肉被罚款当事人:希望对食品来源有个说法
近日,湖北黄冈居民网购进口冻肉被罚一事受到广泛关注。 -
16省市50余起,防疫指向进口冷冻食品——冷链查“毒”
自2020年7月3日以来,国内通报五十余起冷链食品被检出阳性案例,涉16省(直辖市)。检出阳性次数最多的进口国分别为厄瓜多尔、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印度,涉及冻鱼、冻虾、冻牛肉、冻猪肉、冻鸡翅等。 世卫组织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称,真正在冻品外包装上分离出新冠活病毒,青岛是第一次,“但需要强调的是,新冠病毒通过食品外包装传播的概率微乎其微”。 (本文首发于2020年11月26日《南方周末》) -
固体饮料整顿,数千患儿“断粮” ——游走灰色地带的“奶粉”
郴州“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事件后,苯丙酮尿症(PKU)患儿一度面临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两难选择:要么不吃,任由智力退化;要么选择进口配方粉,拥有特医食品资质,但价格高昂。 在政策明确特医食品定义之前,一部分固体饮料确实充当了特医食品的角色,也被纳入医保体系。但如果严格按照特医食品新规,从2019年开始,国产PKU营养粉便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 “千林宝贝”创始人王润民透露,市场监管部门也充分考虑到了PKU群体的现实状况——包括主食在内的低蛋白饮食,需要每天吃、每顿吃,因此在短暂的停产过后,陆续为产品放行。 (本文首发于2020年6月11日《南方周末》) -
“临食”生意:进口食品一折特卖,灰色地带还是新时尚
整个食品行业对“临期”二字讳莫如深,线上平台、线下门店都更愿意用折扣、促销、尾单、清仓来替换“临期”。 临期食品回收是一门低调却赚钱的“灰色”生意——返厂翻新、拆掉预包装改售散货、卖去餐厅食堂等需求大、消耗快的渠道,都不是新鲜事。 世界范围内,吃临期食品、减少食物浪费正成为一种时尚。关键是让顾客买得明白,食品厂商、经销商和供应商卖得坦荡,不再遮遮掩掩。 -
华人卖松花蛋被捕,意大利卫生部称“不适合人类食用”
意大利健康保护相关行动部门称,这些鸭蛋违反了欧盟贸易规定:此类型的带壳蛋在加工后,不能被定义为蛋制品,禁止从任何国家进口。而且其包装缺少意大利语标注,消费者可能因缺乏对食品的了解而陷入健康风险。 -
进口福岛食品,解不解禁?
福岛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贸易对日本经济影响有限。向各地“推销”福岛产品,“主要是希望挽救形象,对外想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向世人证明福岛没问题”。 -
进口福岛食品,解不解禁? (从134915复制)
福岛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贸易对日本经济影响有限。向各地“推销”福岛产品,“主要是希望挽救形象,对外想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向世人证明福岛没问题”。 -
餐桌上的贸易战:吃货最爱的美国进口食品,可能要涨价了
来自美国的“吃货福利”可能要消失了。进口水果首先受累,葡萄酒可能退出中国市场,猪肉涨价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