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念申:认识亚洲的多元性
重新理解亚洲,反思19世纪以来用否定性论述读解东亚近代史的定式,以及“西方‘发现—占有—殖民—发展’其他地方”的殖民现代性叙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柯文:克服西方中心之偏见
尽管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不可小觑,但他们都过分夸大了西方的历史作用——他们认为中国近代史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变化,都是在西方冲击下引起的,这在本质上是“西方中心论”的结论。这种观点堵塞了从中国社会内部探索中国社会自身变化的途径,背后的底色是西方人的种族优越感。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横江:川滇咽喉,风云激荡
中国古代十万人以上级别的重大战役,大多逐鹿于中原。如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东汉时期的赤壁之战,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然而,十九世纪中叶的西南腹地,却罕见地发生了一场相同规模的大战。这场史称“横江大战”的战役,发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它决定了石达开的最终命运,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第一观察|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复兴”何以成为关键词?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近代史的大视野,深刻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重大历史意义。历史学者雷颐的2019书单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近著有《从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时刻》《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等。子安宣邦对日本历史的反思:“战后日本要从批判战前日本的思想体系出发”
为侵略战争寻求合理解释催生了这份对“独特道路”的理论建构,其背后则是曲折的现代化迷思:现代化有无样板?日本和亚洲能否拥有属于自己的现代化?清明祭!1分钟视频唤醒你的民族记忆
1840年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击碎清王朝的天朝迷梦,也开启了中国近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近代史。重新认识高拱
明朝中后期,正值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在大航海和文艺复兴的两轮驱动下,西欧阔步跨入近代门槛。此时的中国社会,也出现了极大的变化,有些明史学者提出,此一时期当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观点。雷颐的2017书单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两岸合编中国近代史
这套书名为“新编”,新在运用近二十年暴增的近代史料,以及学界进展,对过去的不少“成说”进行了重评。一些暂时没有共识的历史问题,就不作专门论述,适度淡化或暂时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