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平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再索隐
吴趼人对官场、洋场皆深具敌意,笔下的人物大多卑污龌龊、贪墨无能。就我所知,小说所抨击的洋务人物大多尚属能干,对晚清近代化进程有些贡献,不可全盘抹杀。 -
长堤:百年CBD与近代化广州
1914年,广州长堤全线竣工;1921年,广州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制市。长堤渐渐成为当时广州的CBD,构建出一种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模式——骑楼型街道模式,缔造了十里洋场的繁华,屹立近百年而不倒。 今时到底不同往日,长堤亦不需要带着淡淡愁绪的怀念或凭吊,直管往前走,便是。 (本文首发于2022年1月6日《南方周末》) -
上野寻踪: 倾听历史与艺术的脚步声
曾经,上野是明治政府为了否定江户幕府统治,并展示自身近代化意愿而倾力打造的一处舞台;后来,上野成了日本民众乃至有志于艺术创作的中国青年接触、了解西方艺术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场所。 出于对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的探究及欲雪甲午战败前耻的民族感情,再加上一衣带水的地理优势和低于欧美的留学费用,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曾出现一股“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张之洞)的留学热潮。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3日《南方周末》) -
张之洞 武汉十八年 | 封面人物
18年深耕湖北,位列“晚清四大名臣”的张之洞在武汉创制了中国第一个兼及工业、教育、军事、交通的全方位区域近代化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并从实践探索到理论总结,做好了成为“清末新政”总设计师的一切准备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百年传奇 | 曾国藩 守旧的国家栋梁
曾国藩是晚清至关重要的两位人物之一(另一位是李鸿章),堪称革新和守旧的典型。从清末开始,曾国藩生前最看重的名声已经“毁誉参半”。从民国章太炎所称 的“民贼”,到解放后范文澜所说的“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曾国藩顶着这些帽子进入历史。新中国建立后,老一代史学家在“曾国藩是刽子手还是近代化先驱”这个命题上,耗费了不少心思。 上世纪80年代初,岳麓书社推出的30册《曾国藩全集》引起外电评议:“其重要性可以和中国发射一枚新的导弹或卫星相比。”随后,唐浩明的长篇小说 《曾国藩》引发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曾国藩热”。从曾国藩这样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上,人们汲取了诸多政治智慧、实干精神、为人处世之道。喧闹中,我们也能听到一些沉潜学人的声音,他们沿着曾国藩留下的奏议、书信、日记和诗文,深入到百余年前中国士大夫身处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对这一阶段的中国真面目给出独立的判断。 -
【《随笔》精选】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
在海外汉学界,“宋代近世说”显然要比“晚明资本主义萌芽论”更有说服力,更可能达成共识。宋朝到底是不是迈入了近代的门槛呢?我们不妨列出近代化的衡量标准,来跟宋代社会对照一下。 -
“对同一历史有不同解读”
在东亚国家中,日本最早成为近代民主国家。这与之前以清朝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秩序是根本对立的。日本的这种民族主义,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而孕育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佐谷真木人 -
“中国是一只脚迈进近代”
日本神奈川大学研究生院历史和民俗资料学研究科委员长森武麿接受南方周末采访。 -
北方威胁催生首尔江南区
有集权传统的国家,资源、人口总是被权力吸引。但首尔江南区却是一个例外。在世界的城市中,很难找到一块像江南区一样的地方。它是韩国近代化中政治、经济、社会转型、南北关系以及汉江奇迹多重因素的结果。 -
重新审视宋子文
中国国家层面的经济近代化,始于民国;而民国经济现代化的决策和实施,始于宋子文。作为一名接受过西方精英教育的高级技术官僚,他的梦想是把西方的金融、财政和政治制度植入落后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