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一医院患者输液被收座椅费,你怎么看?
孩子边输液边写作业:卷成这样,责任在谁?丨快评
家庭不是学校的派出机构,家长不是老师指令的执行者,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附庸,知识教育只是全部教育的一小部分。如果家长把学校知识教育看得高于一切,就会觉得悠悠万事,高分为要,岂能容忍孩子有作业不做?如果家长觉得老师管着自己的孩子因而也管着自己,就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直接上级,像唯恐失去工作那样要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为此死命催逼自己的孩子。专家解答:得了支原体肺炎需要输液、“洗肺”吗?
- 01:50
出门旅游住急诊省钱?怎么把“假病人”送出医院?
急诊一般不会拒诊,然而为了过夜而装病,既不符合卫生常识,也缺乏对医院的了解。急诊科医生按流程检查后,如果发现有人装病,或者是临时输液的轻症患者,会催促其离开,不允许在急诊室滞留。 后疫情时代,大输液将复苏?
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后,以“三素一汤”(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再加上葡萄糖)与“四大件”(抗病毒+抗生素+激素+退烧药)为代表的输液治疗让输液市场迎来短暂复苏。 合理运用的静脉注射药物,确实在疫情中起到效用,但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基于精确的指征判断。 中国一度是个“输液大国”,虽然取消门诊输液已得到各地医院普遍执行,但输液治疗依然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存在,改变病患观念非一朝一夕之功。疫情扫过小乡村丨记者过年
“大城市专家们解决不了的,小诊所反而能治好”,如果一次输液没治好,那就两次。 在一家私人诊所里,玻璃瓶里装着三元一包的“新冠药”,包括氯霉素(抗生素)、感冒灵、维生素C等药物。疫情严重时,这款药都“包不过来”,还限量出售。一个86岁的老人如何在“家庭ICU”扛过新冠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台州搁浅瓜头鲸救治细节:两头抽血后输液,水池布置纱网降温
4天18名本土感染者,东北疫情为何频反弹?
吕某自述嗓子疼但没有发热,数天时间内在个体诊所输液4次。基层诊所接诊了有疑似症状的病人,却未采取任何上报动作,错失了尽早发现病例的可能。 处于此轮疫情中心的辽宁,此前疫苗接种进度明显落后,每百人接种剂次仅为16.7,远低于北京(127.6)和上海(82.5),也低于全国同期水平(23.6)。“艺术本就应该托住生命”—— 在医院开美术馆
“我们医院的病人是非常惨的,特别是成年累月躺在那的,我经常说只能看到三个景:远景,白色的天花板;中景,挂的输液瓶;近景,护士走过来了——还戴着口罩看不见(脸)。听到的都是监护仪的声音。” (本文首发于2021年1月28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