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解千亿地方债,湘潭的“自救”与“他救”
在财政收入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湘潭是如何迎来化债拐点的? 2021年至今,湘潭接受调查的城投系统官员共25人,15人的通报中涉及收受贿赂。同期,接受调查的各开发区官员共12人,9人涉及收受贿赂。 省级政府债务额度、特殊再融资债券额度向湘潭倾斜,金融机构给予支持,加之自身诸多举措,使得湘潭债务结构发生了变化,逐步以银行债务为主,债务成本顺势下降。 -
米莱倡议“五月公约”,将会把阿根廷带向何方?
这个“五月公约”一共是10条:1.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确保财政平衡,不容许任何讨价还价;3.将公共开支占GDP比重降低至25%;4.税制改革,减轻税收负担,促进贸易;5.重新分配联邦税收,永久结束目前的敲诈勒索模式;6.各省承诺推进国家自然资源的开发;7.促进现代劳动改革,创造更多正规工作;8.养老金改革,使系统可持续,尊重缴费者和贡献者,并允许加入私营退休系统;9.实施结构性政治改革,修改当前制度,使代表和被代表者的利益一致;10.开放国际贸易,让阿根廷再次成为全球市场的主角。 -
翁一的2023年度书单
奥地利共和国第一任财政部长、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水平、社会结构等,都写在民族的财政史中。”事实的确如此,财政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关乎每一个人。而本书的贡献在于,它透过财政史的重重迷雾,揭示出财政理念在制度变革、现代转型过程中厥功至伟的作用。 -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生态环境工作不是简单传导压力
在整个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中,财政划拨占比不到十分之一,更多是引导性的,谁污染谁补偿,谁治理谁受益。要积极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投资,让企业来唱主角。 双碳是倒逼机制,能源、产业、交通、用地四大结构都可以根据双碳目标调整得更健康。好比一个胖子只是体重超标,可能不会去减肥,如果他去体检发现自己生病了,就会制定减肥计划,自觉行动。 (本文首发于2022年3月10日《南方周末》) -
负债257亿,鹤岗如何走出财政困境?
根据鹤岗年鉴,2001年其财政缺口仅为1.8亿元,2020年攀升至118亿元。二十年间,财政缺口扩大百倍。 鹤岗财政的收入结构“倒挂”,2021年税收收入仅为6.1亿元,非税收入却为7.7亿元,其中罚没收入占比57%。 “儿子高三班上一共五十多个人,毕业后只有一个人回来鹤岗工作,这人还是煤老板。” “一旦煤炭不景气,(鹤岗)整个经济就上不去,这是主要问题。”政府还有余粮的时候,就应做替代产业的判断。 (本文首发于2022年1月20日《南方周末》) -
财政公开事关良治
一个国家的财政史之所以惊心动魄,不仅是可以看到静态的社会结构与公平正义的现状,更因为其中蕴含着这个国家的人民不断追求良治与良制的自我觉醒与强力意志。 -
“光给钱不行,还得让地方自己收”
国家税务总局前副局长许善达认为,1994年税制改革和分税制运行二十年了,非常成功。中央摆脱了对地方财政的依赖,逆转成地方需要依赖中央了。但现在地方对中央的依赖又太高了,支出的40%要中央给钱。省长要干什么事儿,花钱40%要等财政给钱,中央不及时给,这事儿就干不成了。 -
收入倍增靠什么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而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治本之策是改变经济方展方式,还不妨规定居民收入增长率不得低于财政收入增幅,也不妨规定将国企利润的一部分用于充实社保,使工作者的社保缴费大幅度降低而维持目前的保障水平不变。 -
【风向标】265亿节能新政为何难落地?
2012年5月28日,发改委会同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发布了265亿元节能家电补贴政策。新政体现了本轮经济刺激计划更注重消费和经济结构调整,然而,中国混乱的能效标识市场却为此新政的落实蒙上了一层阴影。 -
【两会特别报道】两会议税:减税为何越减越多
自2004年起,中国一直在提“结构性减税”,但财政收入非但没有减少,甚至连减缓增长也没有。企业究竟需要怎样的减税政策?企业税负之重,重在哪里,重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