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异凡 | 忆自学成才的史家闻一
苏联解体前后开始陆续公布保密档案,有心人沈志华决定自费去搜集档案,约了几个人去了俄国,其中一位关键人物就是闻一,因为闻一精通俄语,进档案馆,同俄国学者打交道,请他们帮助复印档案,这些工作都需要闻一去沟通。 -
刘香成:用照片记录那个年代的中国
外国记者身份与华人面孔,让刘香成能顺利展开工作。据统计,1979年至1981年,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65%的图片都是刘香成拍摄的。他的照片保存了中国那个年代的记忆,画面中既有国家领导人,也有平民百姓;既有进行中的农村经济改革,也有城市里逐渐增多的巨幅商业广告和现代化设施。 “今天,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想要理解这个复杂的国家,都不要忘了,那些已经永远成为历史的图片,曾经就是几亿人真实的生活方式”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俄罗斯如何急召30万“有战斗经验的人”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动员令是俄罗斯二战后首次发布军事动员令。 “自苏联解体后,目前的俄罗斯正迎来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时刻,面临一个十字路口。” 多年来,俄军的理想规划是,将军队全部改成“合同兵”,以建成“人数相对不多、机动的、装备现代高效能武器、训练有素的职业化武装力量”。然而,现实“总是很骨感”。 (本文首发于2022年9月29日《南方周末》) -
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被遗忘的战争”:历史溯源及背后的大国因素
这种“肉烂在锅里”的思想主导下,当时进行了一系列领土变动。在苏联解体后,出现了现在的乌东问题、克里米亚问题、纳卡问题等一系列领土纠葛,由此引发的战争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军人和平民伤亡,以及难以统计的财产损失。这些已经爆炸的“地雷”造成的惨烈后果,也让那些同样埋着“领土划分地雷”但尚未引爆的地方比如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和德涅斯特河左岸的人们提心吊胆。 -
俄罗斯东极之旅:火山塑造堪察加
苏联时代的堪察加半岛处于美苏对峙的冷战前线,属于高度戒备的军事禁地。苏联解体那一年,戈尔巴乔夫解除了对外国人进入堪察加半岛的禁令。但等到我有机会探访堪察加,已是将近三十年后的事了。 之所以隔了近三十年才探访心中的洪荒圣地堪察加,一是因其遥远,二是苦其昂贵。据说俄国教师往往把坐在教室末排的学生戏称为“那位坐在堪察加的同学”……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21日《南方周末》) -
莫斯科地铁:为人民建造宫殿
说起莫斯科标志性建筑,地上有“七姐妹”,地下的文化遗产却多达44座。 “七姐妹”指的是在斯大林执政最后十年间,莫斯科建起的七座斯大林式建筑,结合了巴洛克式城堡塔、中世纪欧洲哥德式与美国1930年代摩天楼的建筑技术。而莫斯科地铁从构想到建造贯穿了超过一个世纪,陪伴莫斯科人从沙皇俄国走过十月革命、二战、冷战、苏联解体,在21世纪依然高速延伸着。 -
俄罗斯的航空文化
俄罗斯飞行员并非天生恶名,他们的名声在苏联解体之后败坏尤甚。推究起来,首先要归咎于俄罗斯航空工业(特别是民用航空工业)的整体崩溃。 -
是什么让图-154背负恶名
从该型飞机诞生地的苏联解体之日起,图-154的运行就已经处于一条渐行渐危的道路上,其安全记录的恶化已经不可避免。 -
“库”号航母“上刺刀”远征
俄航母投入叙利亚冲突,被渲染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海外最大规模的海军行动。在军事专家看来,俄航母入叙作战,不是简单的“玩一票就走”,而是做长期打算。 -
比克格勃更神秘的“格鲁乌”
“格鲁乌”是苏联与俄罗斯联邦的军事情报机构——军队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在苏联解体前,这个部门一直处于保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