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需要陌生人来辅导人生吗?
人生教练(life coach)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21世纪初逐渐传入中国。他们承接的客户话题涉及职场、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个人成长等方面。人生教练市场目前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制约,若要长远发展,需要更多规范管理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入职三天因“氛围不好”走人:要分清是公司不行还是自己不适应
如果产业蓬勃发展、公司前途良好、企业充满朝气、领导和业务骨干能力很强、团队合作密切、同事关系融洽、竞争虽激烈但制度公平、赏罚分明……仅仅是自己暂时不适应、跟不上节奏、自尊心暂时受挫,仅凭一些若有若无的感觉,就轻易放弃得来不易的Offer,这就不太好了。毕竟,入职仅仅几天,是很难全面、客观了解一个企业和相关产业的。而短时间内频繁入职离职,对个人在职场上的求职信用,也有不良影响。 -
当职场女性成为妈妈:不说职业、姓名、关系,你是谁?
-
陪产、带娃、拒绝家暴,“男德班”能否养成好男人?
“学完不敢在别人面前说,有屈辱感。”网友建议“男德班”改名,组织者拒绝了:“如果实打实叫‘好伴侣好父亲:男性成长工作坊’,你会来报名吗?” 《全参与型好男人团辅手册》从“挑战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到“拒绝家庭暴力”,再到“陪她进产房”“婴幼儿护理”,希望全方位唤醒和规范男性的行为。 “男德班”不是家庭关系、育儿技术培训。一个不能时刻保持高度的社会性别敏感的男人,可能在家庭中承担责任,却在职场中性骚扰、歧视女性。 (本文首发于2022年11月3日《南方周末》) -
性骚扰的“高度可能性”:一份判决书里的重要细节
在刑事和民事案件中,证据的认定标准有什么不同?性骚扰行为为什么具有特殊性,以及由此带来哪些收集证据的困难? 吕孝权说,这是他见过对此论述最完整的一份判决。法院对性骚扰案件,特别是权力关系控制下的高校、职场性骚扰的特点做了分析,考虑了这类案件收集证据存在的困难。 在靳文静看来,如何在直接证据缺乏的情况下,妥当地保护受害人,同时不让无辜者被诬陷,把握好其中的度,是对法官的挑战。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7日《南方周末》) -
母亲节关注职场妈妈:养育孩子的满足感和职业成就感,我能不能都要?
中国拥有庞大的女性就业人口,其中大多数正处于生育年龄。妈妈们积极参与劳动力市场,对国家而言,有益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家税收;对妈妈们来说,能提升她们的社会福利,促进女性经济独立,并提高实现社会价值的成就感。而让职场妈妈们有更多信心面对“工作-家庭”关系的挑战,需要足够的外部支持。对她们来说,首先要平衡的是“既不是好妈妈、也不是好员工”的压力和挫败感,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的是政策上的支持,然后带来社会文化上的改变。 -
担心孩子阶层滑落? 父母“鸡娃”不如“鸡自己”
孩子的起跑线从来都是父母。撇开智商、性格这些源于基因,不能改变,也无可抱怨的因素。父母的成就,也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经济、文化水平、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网络,这些父母努力可以得到的东西,会一直影响孩子,提升子女在接受教育、就业、职场等竞争中的优势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23日《南方周末》) -
一言不合就“闪辞”,背后是什么在撑?
《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职场新人有近六成是闪辞族,在短短三年内,变动两次以上工作的占57%。没有发展空间、工作内容无聊、工资少待遇差、人际关系复杂、私人时间太少……甚至连没食堂、饭难吃、卡位挤都是离开的理由。一“走”了之的背后,他们选对了吗? -
郑爽、洪欣、李若彤都躲不过的“恋爱脑”,到底有多可怕?
在职场上杀伐决断,在恋爱中却低卑退让,为对方放弃成长机会,这样的“恋爱脑”,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并且女性居多。是谁给她们下了“蛊”?哪怕是艳光四射的女明星,居然也卑微发言“再漂亮他也会离开”——这样的漂亮,你不稀罕给我啊! “知道”(nz_zhidao)和你谈谈恋爱关系中的病态迷恋。 -
导演简川訸复盘电视剧《都挺好》:让父辈形象坍塌,就要想好怎么重塑
苏明玉在剧中表现的从公司到朋友无所不能,用钱可以摆平一切。这个人物在职场厉害,回到家里什么都不敢干,现实往往就是这样。很成功的人士在社会面前无所不能,但回到家里面对父母、孩子,不可能用商场上、社会上的经验交流。这个关系永远打破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