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少年2》:老实人的“乌托邦”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照片造谣简单方便,法律维权举步维艰
越来越多的案例都在表明:任何一个人发在互联网上的照片或视频,都可能以难以想象的方式,被套上一个鸡毛狗血的吸睛故事,在平台算法的助推下广为传播,并接受全网热心群众的评判。照片或视频中出现的人物,会莫名其妙地成为人们的谈资,甚至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或许是我们的第一直觉,但就目前而言,应对网络谣言和暴力的法律维权机制依然显得威力有限、操作复杂且成本高昂,很难称得上是武器,更像是个稻草人。防范暴力伤医,除了安检还能做什么?|中国医师节
南方周末记者通过网络检索发现,仅2024年7月19日至8月18日,一个月时间里,至少有150份医院采购安检设备相关招标文件,采购医院类型主要为三级医院。 暴力伤医也是全球性问题。世卫组织数据显示,世界各地的医务工作者都面临着较高的暴力风险,8%-38%的医务工作者曾遭受过身体暴力,更多的人则是受到威胁或遭受言语攻击。《热搜》导演忻钰坤:拍一部呈现女性力量的电影
“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也会去代入,觉得好像是一些真实的事件。但我们想表达的就是很多事情一直在发生,如果没有改变,以后可能还会继续发生。” “和以往电影对比,陈妙不是一个很典型的女性角色,她努力地实现自我,甚至没有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对待不负责任的父亲采取的是绝对不和解的态度,不愿意被束缚女性的东西所套住。”打击“网络黑社会”,向“赛博审判”说不
如何驱散网络戾气阴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如何界定网络批评和网络暴力的边界,如何更有力地打击网络“黑恶势力”以及各种有组织的霸凌与开盒行为,如何更有效地从网络入手维护和改善文化产业营商环境,是值得全社会思考的问题。从“私刑”到“审判”:网络戾气如何转化成网络暴力
网络身份的虚拟性,以及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规则差异性,以及对互联网监管的困难性,容易导致法律意识薄弱、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不足的网民对网络产生“法外之地”或“灰色地带”的错觉。相当一部分网民在网络上表现出与现实中完全不同的行为标准,表现得更为大胆、激进,行为的任意性更强而责任感更弱,这使得部分网民将现实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和戾气,一股脑地宣泄到网络世界中来。网暴可能涉及哪五种罪名?组织“水军”从重处罚
和网络暴力相关的罪名有诽谤罪、侮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 近年来,涉及侮辱、诽谤刑事案件数量明显增长,但有罪判决比例很低。2022年,全国法院审结的587件诽谤刑事案件中,不予受理的有271件,占46%,作出判决的只有79件,占比不足14%,其中有罪判决只有43人。《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出台
网暴与网络批评的区别在哪里?丨法眼
网络批评一般出于善意,其目的往往在于维护公共利益或自己的合法权益。网络暴力语境下,行为人往往是攻击、侮辱,肆意谩骂,宣泄忿恨等消极情绪,其主观显然是出于恶意。依法惩治网暴!三部门公开征求意见
为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起草《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在信息网络上制造、散布谣言,采取肆意谩骂、恶毒攻击、披露隐私等方式公然侮辱他人等行为依法严惩。看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