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冲突何解:美国暂缓部分对以军援,联大通过涉巴勒斯坦“入联”决议丨知世分子
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来,美国首次公开将对以军援与以色列在拉法的军事行动“挂钩”。同时,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认定巴勒斯坦国符合《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联合国会员国资格。 5月9日,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9周年红场阅兵式在莫斯科举行。人员减少、装备精简、低调平淡,成为外界评价这场阅兵的关键词。 -
汪梦川丨为什么说清人写诗用韵最严格?
宋代科举考试重策论、轻诗赋,写诗并不是很重要,所以在没有强制要求之下,诗人们日常创作中用韵自然就放宽了。而清人科举改从《佩文诗韵》,韵部较之唐宋已放宽不少,诗人反而愿意在平时创作中也遵照科举标准,以便适应考试,所以整体上显得要严格得多。 -
科举从考五经到只考四书:知识容量上的减负引发答题技巧上的内卷
既减负,又内卷,用虚掷精力抹平人才的方式建构一种“公平”幻境,科举制度倒也不能说不成功。能从这个繁琐的选拔机制里杀出重围的人,智力和韧性大概都足够,承平之世对官员的要求,能如此大概也就够了。 -
科举史上最难的考试
二苏在古代政治史与文化史上都是名垂千古的杰出人才,嘉祐六年的那场制举堪称宋代科举史上的光辉记录。 -
骑士公主与才子佳人:西方Vs东方,殊途同归的爱情幻象
无论是其虚构出的“仙女”“田螺姑娘”还是资助其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的“大家闺秀”,扮演的都是一个“拯救者”的形象。而亟待拯救的落难者,毋宁说是被奸人所害的才子,倒不如说是科举失败的作者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
读藤校花268万,回国月薪1.2万:留学是“洋科举”还是“纯消费”?丨快评
家境优裕的学生自然可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心无旁骛地选择那些“不挣钱”“不实用”的人文艺术社科专业,职业规划也有较大的容错率,完全可以从容地选择“间隔年”乃至“诗与远方”,“大不了回来继承家产”;而对普通中产家庭而言,恐怕就要算好投资回报的模型,优先选择“造船、航海、商业”这种回报率稳定的专业/职业,谨慎考虑“绘画、诗歌、音乐”这类风险高的方向。 -
包特读何怀宏《选举社会》丨科举是“古代高考”吗?
从地理分布上来看,中国的科举人物大概有40%左右来自农村,而直到20世纪,美国和俄国的农业农村人口,还只能诞生不到10%的科技和文化人物。 -
《世说新语》正确打开方式:权贵懈怠之书,无意义却“有意思”之书
文人喜欢《世说》是必然的。唐宋以后,随着皇权扩张,科举制度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大大增强,魏晋那样的名士失去了社会基础,而社会上的读书人却数量激增。也就是说,《世说》里的文化资源,和后世文人是共享的;《世说》里的名士特有的社会保障,是后世文人没有的;而《世说》名士不必介怀的体制约束,却是后世文人所必须忍受的。读《世说》,不生出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感觉,才怪呢。 -
诗人王维也是考试移民: 科举时代“冒籍”为何屡禁不绝?
宋代冒籍京师的情况仍然较为普遍,洪迈《容斋续笔》记载了一份宋真宗咸平元年的登科进士名单,令人奇怪的是这帮人除了一个叫刘烨的以外,“余皆贯开封府”。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17日《南方周末》) -
大理古村传奇:诺邓火腿缚着泥巴卖
大理云龙县的诺邓古村,虽然偏远,却是历史上崇文重教的科举村,也是记载井盐历史的活标本,而它,最为著名的还数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盐泥火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