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照护为什么这么难②:不间断的照护需求可能压倒照护者
面对照护这件事,不存在任何充足准备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照护者的准备是永远不足的。 家庭照护者的个人生活(作为配偶或伴侣、父母、雇员、企业主、社区成员等)与照护相交织。不间断且不断积累的照护需求和长期照护支持的成本可能会压倒并破坏一个人生活的其他方面。 -
有人怕狗,有人爱狗,“宠物友好”空间能否消除对立?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黄瓴认为,社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划分出3-4平方米的区域搭建围栏,专供宠物“撒欢”。“宠物专属的活动空间关键在‘有’而不在‘大’。” 宠物友好空间虽为养宠人士而建,但也对怕狗人士敞开大门。因此,要实现人与宠物的“双向友好”,建立规则是前提。比如限制宠物体型、品种和进场方式。 所谓社会化训练,是指在狗龄2-4个月的黄金时期,让它充分接触不同的环境,熟悉不同的空间、气味和人群,从而适应城市生活。“错过社会化的最佳时期、长期不出门的狗,对外界存在恐惧,哪怕是温顺的拉布拉多也可能咬人。 -
在社区点亮一万颗星:好邻居从餐桌走向生活
-
千亿投资机会满足美好生活向往,成都未来公园社区沪上“吸睛”又“吸金”
-
机场定义城市:空港、产业与生活社区如何交融
从过去二三十年全球城市创新实践看,机场不再只是空中运输通道的停驻之地,而是承载着城市更多想象力。 对于“航空大都市”这一人类畅想,广州在20年前发现了消费;郑州在10年前发现了产业;上海在七八年前发现了总部经济。 航空大都市需要解答的命题——没有海港的内陆城市,能否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30日《南方周末》) -
03:20
在管控区城中村当骑手是怎样的体验
作为典型的城中村,位于海珠区南洲街道的后滘社区从10月30日被划定为临时管控区。外卖骑手黄学俊自小长在后滘村,熟悉当地环境。11月1日以来,他与当地15名骑手共同组成骑手志愿者小分队,打通物资配送最后一公里,将生活物资、外卖等送到居民手上。 -
维拉德森:见证中国人性化城市的建设
多年来,丹麦人维拉德森和他所在的盖尔事务所持续参与着中国城市的改造。在维拉德森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化城市”的理念如何切实改变人的生活,看到中国52城共同发布《“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倡议》与国际前沿城市规划理念的深远渊源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更好的索肖社区 共创高品质生活 新408上市这封信很“标致”
-
重新发现湛江红树林:生态修复行动中勾勒未来城市
生态优先的理念,科学引领、协同创新的方法论与政府主导、多方共建共享的参与主体融为一体,成为湛江这座城市绕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主要原因。 生态修复行动造就的,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保留和社区生活空间的拓展,还将与人口规模优势、土地资源优势、综合成本优势一起,共同构成一座城市面向更广阔区域和更长远未来的竞争优势。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28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