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换导师的硕士论文受追捧:如何选导师是门学问丨快评
如果你与导师产生了比较大的矛盾,或者你已经对导师有了比较大的意见,通过正式程序要求换导师也不失为一条回撤与及时止损的可行之道。一味压制自己,让自己陷入精神内耗之中,憋出乳腺增生或前列腺增生,完全没有必要。学校也应该保障,从招生到就读期间,导师与学生都有较大的选择权,有双向选择权本身就是好事:学生的选择权可以压制某些导师的胡作非为,如果所有的学生都不愿意选你那至少面上无光,同时导师的选择权,令学生作为成年人也不能任性胡来,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
八卷本《肖洛霍夫文集》出版往事,兼忆李福清
在我编辑《肖洛霍夫文集》的五年中,孙美玲老师对我的帮助非常之大,使我有一种读研究生的感觉,她是导师,带我研究了五年肖洛霍夫。 -
被导师性骚扰的学生,为什么都选择上网曝光?
高校导师对研究生的性骚扰首先是一个法律问题,但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它经常被当成一个校园里的道德纠纷来处理。在“师生关系”这层光晕的掩盖下,受害者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忍无可忍后绕过正常的维权渠道,拿着身份证拍实名举报视频,搞个大新闻。 -
不可缺失又害怕失控:尴尬的学位论文盲审
同行评议向来不是完美的制度,但它广泛存在于学术界。对学术期刊的审稿机制,业内人士都习以为常、愿赌服输。 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如果通不过,不仅学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都拿不到,等于是“白读了”,导师也会受到牵连——被扣减招生名额,甚至不能晋升职称。 我也听闻有些“糟透了”的学位论文被“枪毙”,一点都不冤枉。但也有的同事坚称盲审评委“胡搅蛮缠”,甚至说他们“打击报复”。 -
北邮通报学生联名举报导师事件:取消郑某研究生导师资格
-
西工大教授公开名下研究生去向:消灭信息差应建立“导师点评”制度 | 快评
事实上,国内也存在过旨在“信息公开”的“导师点评”网站,比如“研控网”“导师评价网”,但这些网站信息多是民间自发上传,没有类似“信息披露”的制度,也缺少可长可久的机制。有鉴于此,不妨参考吕震宙的做法,考虑由高校或是第三方机构建立一种旨在“信息披露”“信息公开”的机制,强制高校硕博导师披露一些攸关学生利益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消除师生之间的信息差,改善各方的境遇。 -
将学生雕塑“动一刀也是新作品”?应从制度着手,扭转严重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丨快评
长期以来,所谓“程门立雪”的传统造成师生关系的“父子拟制”,学生在老师面前“有事服其劳,酒食先生馔”,甚至今天的研究生也要称导师一声“老板”。老师既是老板又“终身为父”,同时享有比雇主更大的权力、不受劳资法律的制约,如此极易造成“压榨学生”乃至“窃取成果”的问题,也容易拉低学术研究质量,闹出“常凯申”“孟修斯”这样的大笑话。 -
专家:专硕改革不是为了创收,学硕也不会消失,它们要在山顶会合
一般导师是希望长学制,越长越好;学生可能就希望短一点,因为有时间成本。 在个人职业发展质量评价方面,农业硕士毕业生对薪资福利、工作环境、发展机会、工作成就感等16项内容的满意程度,全部高于农学硕士。 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一句非常好的话: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会合。专硕也好,学硕也罢,研究生教育应当要求理论和实践并重,他们在山脚可以分手,但当学生毕业的时候,一定要在山顶会合。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23日《南方周末》) -
陈平原 | 那张唯一的合影找到了 ——纪念饶鸿竞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我在中大读研究生时,真正无话不谈的,并非吴、陈二位导师,而是排名第三的饶先生。有一阵子我精神状态不好,晚上在西操场徘徊,竟然有十点钟敲门的莽撞,饶师不以为忤,三言两语,举重若轻,很快为我驱散满天乌云。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15日《南方周末》) -
武汉理工大学王攀恢复招生资格遭联名抵制:曾让学生喊“爸我永远爱你”
截至发稿前,这封联名信已顺利提交给学校学位办,“校学位办表示已收到我们的意见并会认真考虑做出决策并进行回复”。 2020年10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其中规定导师“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