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美国种族问题的巨著: 冈纳·缪尔达尔的《美国难题》
缪尔达尔的现代美国社会研究在中文知识界长期被忽略,他的《美国难题》至今没有中文译本。这种状况跟他在欧美知识界得到的广泛赞誉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形成鲜明反差。 (本文首发于2021年11月25日《南方周末》) -
刘擎 中国知识界一个独特的存在
“刘擎骨子里活得率性。学术圈里,只要他在,场面就活了” -
抛到特朗普白宫后院里的三块板砖
近几天,华盛顿各餐会最流行的游戏是猜《纽约时报》匿名专栏作者到底是谁?白宫大张旗鼓,展开正式调查要把此人捉拿归案。 此外,老牌记者伍德沃德再度出手,出版新书《恐惧》,算上之前的《火与怒》《精神错乱》,追魂夺魄的风浪已经接二连三地冲击到白宫后院了。特朗普连遭几股火力的交叉重击,仍然负伤顽抗。两年来知识界不断追问,特朗普为什么能当选总统?当选之后引起的这些风浪又说明了什么? 且听陆惠风先生的分析。 -
站在门槛上的日本核能力
日本的“无核”前景,正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下,国内强烈的反核情绪以及美国的核保护伞下。如今,最坚定的“反核”力量,只剩下少数知识界精英和家庭妇女;随着日本社会右倾化趋势明显,国内反核运动的牵制能力正在减弱。 -
“共同底线”、“共识”与“中庸之道”
《共同的底线》的多数文章写于十年前,十年来知识界离“共同的底线”不是更近而是更远。在知识界纷争越来越标签化、情绪化的今天,《共同的底线》对概念条分缕析的梳理有如一次次“大扫除”,使各方的真实面目得以清晰显露。 -
许良英:追求科学民主自由的一生
多年来,正是许老师对科学、民主、自由的不懈倡导使得他赢得了国内外科学界、知识界的敬重。国际著名物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尔顿(Gerald Holton)说:“像他这样的人,实属罕见:他既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又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公民,更是一个堪称为典范的人。” -
海外华人保钓精英归国记
1949年以后,北美基本没有出现过华人知识界大规模的运动。那一次,刚刚才去世的何炳棣先生(他那时候年纪算是比较大的)和杨振宁先生(现在还健在),他们都参与了。还有一些年轻人,比我们还小的学生们。 -
第七届华人精英会年度弘道奖之沈昌文
有句话叫自古英雄出少年,接下来接受这位精英:自古以来,中国知识界兴起了一股办报创社的风气。一群致力于改造国民性、致力于建立现代文化的知识分子,以出版为业,付出巨大的努力来培育中国的文化生命。 -
【阅读】却顾所来径(3)
王若水是中国理论界最早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人。他的名字将和人道主义共存。王若水已经在痛苦中走完了自己的路。其实那痛苦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折磨中国知识界的。 -
【两会特别报道】“没有疲惫感,但是有一种责任感”
在谈论改革的人当中,知识分子无疑是最敢言,也最善言的一个群体。“政协的本质是政治协商,这是政协的本分。如果不围绕着改革这个词来提建议,那就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