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别白鲟:苦追十九载,难逃悲剧;水生物种,频亮红灯
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答复南方周末记者称,长江鲟和中华鲟等物种濒危程度加剧,说明栖息地功能受损等影响因素仍未消除,长江珍稀水生生物保护形势仍不容乐观,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仍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如果重新发现灭绝物种,或人工繁育和放生重新建立了野外种群,并且有相应证据,IUCN红色目录级别就会随之调整。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对白鲟进行人工繁育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我们一直在做技术储备,期盼哪一天它回来了、出来了,我们能帮助恢复种群。”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28日《南方周末》)- 01:6
白鲟悲剧会是最后一个吗?
据“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消息,7月21日,白鲟(Psephurus gladius)最终被正式宣布灭绝。这个消息迅速登上热搜榜第一。白鲟被誉为“水中老虎”,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它和中华鲟一样,距今已存在一亿五千万年,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科学家危起伟称,最后一次见到活体白鲟是2003年,但(救助后)因水急滩险跟丢了!此后经过多次寻找,几千公里的追寻,始终未找到白鲟下落。 长江禁渔,鱼多了,但勿以单个物种数量论英雄
虽然禁渔初见成效,一些地区鱼虾数量增多,但评判禁渔效果不能以个别物种的数量论英雄,生态系统的每个物种息息相关,应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 白鱀豚、白鲟等水中顶级物种的消失,背后是生态系统破坏。物种要保护,生态也要修复,缺一不可。 所有的水生生物甚至水中的昆虫、幼虫都有迁徙的习惯,在江与湖之间移动,它们的迁徙被阻止,基因多样性交流也就随之减少。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21日《南方周末》)我在2020丨不写可爱的动物朋友们,过去一年我只能吃土
白鲟、竹鼠、鳗鱼、貉、蛇、蛙、鹦鹉……2020年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故事,着实跌宕起伏,使我罢不了提笔的欲望。 人虽然也是动物的一种,但人与动物的冲突始终是动物报道的主背景。 前人对野生动物当然不乏欣赏,但要么是过于敬畏导致杀戮,比如认为老虎威猛,就相信虎骨能壮阳;要么是过于亲昵,忘却了野物与人间的隔阂,似乎唯独缺乏“平视”的视角。未寻到白鲟的那次长江调查,还有140种鱼类也未发现,白鲟悲剧不是最后一个
一份最新研究成果显示,长江中最伟岸的生灵——白鲟,也许已经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科学家:捕捞得太厉害了!最后一次见到活体白鲟是2003年 但跟丢了
但愿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不再响起物种灭绝的挽歌。中华鲟可能消亡,葛洲坝难辞其咎
长江中的濒危水生生物,首先是白鲟,接着是白鳍豚,跟着是中华鲟,一个接一个,渐行渐远,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深处。现在江豚也在步它们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