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
消除不等于消灭,难以摆脱的疟疾丨全国疟疾日
-
疟疾消除已三年,能否“刀剑入库,马放南山”?
"消除疟疾之后,我们的防控水准不仅不能降低,还要提高科研以及医疗水平,以应对更为复杂的输入性病例,否则疟疾很有可能卷土重来。” 多项研究表明,中国的跨境疟疾传播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云南边境地区,另外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非洲国家。 随着中国疟疾的消除,医务人员在临床上缺少足够的病例来实践,“一种疾病少见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了难治的罕见病”。 -
国家疾控局长回答南方周末记者提问:中国已经彻底消除疟疾
-
一款疟疾候选疫苗在初步临床试验中显出希望
-
01:17
除“疟”专家周晓农:迎接世卫“检验”,愿天下再无疟疾
-
除“疟”专家周晓农:迎接世卫“检验”,愿天下再无疟疾 丨抉择2021
周晓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所长。经历七十余年“防蚊灭蚊”的斗争后,中国正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消除疟疾认证。这是周晓农等公卫疾控人员期盼已久的一天。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30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抉择) -
盖茨基金会报告:全球新冠疫苗存在分配不均现象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和2019年相比,2020年全球又有31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到2022年,发达经济体中有90%能将人均收入水平恢复到疫情前,而中低收入经济体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只占三分之一。 因为疫情,全球儿童常规疫苗接种率下降到2005年水平。从疫情暴发开始到2020年下半年公共卫生服务逐渐恢复,全球有三千多万儿童错过了免疫接种,其中一千多万是由于疫情增加的。很多孩子可能没有机会补种这些疫苗。 “我们期待看到中国能持续地研发、生产和供应抗疟的药物和用品,也期待看到中国的抗疟经验因地制宜地帮助更多非洲的疟疾高发国家控制这一疾病;期待看到新冠疫苗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接种差距能够越来越小;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的SDGs的指标能够回到正轨。” -
疫苗或成为消灭疟疾的利器
疟疾在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肆虐,每年造成40.9万人死亡,因此尽管疟疾疫苗研发困难重重,科学家仍不放弃利用疫苗制服疟疾的机会,并在一项小型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 -
从三千万到零病例,中国获世卫消除疟疾认证
按捺不住兴奋的梁晓峰,在朋友圈给从事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工作三十余年的周晓农留言:“你辛苦了!”“消除疟疾的成果凝聚着几代疾控人的努力,我们能在今天获得世卫组织的认证,感到非常自豪与光荣。” “虽然本土疟疾消灭了,但短时间内输入病例还会持续存在,所以各地方防疫部门不能说因为疾病消除了,专业人员的队伍就散了,现在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是不行的。” 中国未来的疟疾防控任务仍很艰巨:首先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和新型技术研发,巩固维持“本土无疟疾”的成果;其次要开展更多国际合作,把中国的抗疟经验传递到非洲等疫情严重地区。 (本文首发于2021年7月1日《南方周末》) -
让健康人“以身试毒”?全球首个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引争议
“这项试验压根就不该通过伦理批准,这明显与世卫组织的相关指导意见相悖。”世卫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指导意见工作组成员、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生命伦理学家查尔斯·韦耶尔(Charles Weijer)在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的邮件中称,“作为生命伦理学家,我深感担忧。” 人体挑战试验曾被用于推动疟疾、伤寒、霍乱、流感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世卫发布的《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伦理的关键标准》规定,试验必须经过精心设计,以尽量减少对志愿者的伤害。8条标准中,最关键的一条是“研究的潜在获益必须大于风险”。 世卫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指导意见工作组成员、芝加哥卢里儿童医院伦理学副主任Seema Shah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称,大流行期间的研究必须遵循最高的伦理标准。“如果不这样做,不仅会破坏公众对于人体挑战试验的信任,其代价可能远超过新冠肺炎流行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