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影市场,等资本风来
中国电影市场的年投融资额在2018年达到顶峰,逼近120亿元,目前不到20亿元。 “行业的资金不足,到了一种得抱团取暖的地步。”由于资金进入很少,联合出品的电影越来越多。 如果没有金融行业的助推,只靠影片吸引资金,无法形成大的电影工业,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完片担保”制度。 -
晒图被狂骂,连周杰伦都抢着去看的霉霉演唱会凭啥这么火?
媒体和金融分析师创造了新术语“霉霉经济学”,有媒体估算过,霉霉每到一个城市将给当地旅游、餐饮、酒店等行业带来4600万美元到1.4亿美元不等的经济效应。 看看人家,一年时间里,世界巡演那么多场,重录了几张专辑,又为巡演大电影做宣传,谈了新恋情,结果马上又有新专辑了。 -
是枝裕和《怪物》:并非要在电影中给出答案
(提要)他的影像总交织着残酷与温情,常从家庭的琐碎日常出发,在呈现生活片段的同时,将触角延伸至对人性、当代家庭关系和社会现实的洞察。 “我父亲非常喜欢赌博,当我长大成人之后,我不想变得和他一样。我母亲喜欢电影,所以我总想让自己相信,进入电影行业是因为我母亲的影响。但后来我才发现,我之所以会选择拍电影,是因为我也是个赌徒。” -
万达电影易主,儒意完成“蛇吞象”
万达电影拥有877家影院、7338块银幕,行业第一。两次股权转让后,柯利明成为万达电影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万达电影和中国儒意这两家企业,坦率地讲差距不是一点半点,是倍数级别的”。2023上半年,中国儒意营收8.04亿元人民币,万达电影营收68.69亿元。 “十年时间,由一个影视制作方,反过来收购了发行渠道。” -
泷田洋二郎:电影行业是水,我刚好是条鱼
现在一切都是数字化,人们总以为做一件事情,结果就在那里,很快就能抵达。但传统的匠人式的东西恰恰相反,通过积累,各种技术得以传承,思维方式和感受得以提炼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家用电器为何常常“修不如换”?
躺在全自动按摩椅中,看一场家用投影仪投出的大屏电影,一旁的多功能养生壶正咕嘟嘟冒着热气,不远处的烤箱已飘出香气……有人说,当代人的品质生活是家用电器“给”的。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消费者却常常面临家用电器维修难题,维修价格不透明、维修质量难保证、行业标准规范不完善等,让不少消费者对家电维修“望而却步”,往往导致“修不如换”现象出现。 -
从《疯狂的石头》到《流浪地球》,青年导演推手王红卫的创作观是怎样的?
“中国电影走过这十几年,需要再回头去补一补关于电影本体的课,单纯片面只管市场,会营养不良;有更多的导演、更多的类型起来,整个电影行业才能走得更远”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凛冬之下,回归温情,重启多元 | 2022文化原创榜·电影
★年度电影:空缺 ☆评选理由:2022年的中国院线电影从数量到质量都乏善可陈,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全年总票房较2021年滑落三成,电影行业凛风呼啸。回顾这一年,院线电影呈现的“片荒”与电影院此起彼伏的暂停营业成为电影人的年度记忆。在略显慌乱的一年中,家庭似乎成为大银幕上人们最温暖的庇护,它不再是人们走向远方的限制,而是归来的安慰。2022年有很多电影让我们感动,但鉴于有很多出于各种原因撤档下映的作品,选择任何一部作为年度电影都显得不够公正和全面。在电影长片遭到危机的同时,多部华语短片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电影节展上斩获荣誉。尽管这些电影由于缺少发行渠道,只能抵达十分有限的观众,但它们的存在却与院线电影形成了一种值得深思的并置关系。 (本文首发于2023年1月12日《南方周末》) -
芦苇:我从来都有孤独感
《霸王别姬》 和 《活着》 之后,芦苇成为在电影行业内享有声望与号召力的名字,他亦开始了持续创作的长路。他用笨拙质朴、缓慢踏实的脚步书写,像极了田地上勤恳的农民。 2022年10月,芦苇的新书 《电影编剧没有秘密》 面世,他在其中详述编剧历程,点评近年国内外电影,坦诚如昨,犀利依旧。 2020年以来,伴随着新冠疫情的蔓延,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进入低潮期。三年将尽,我们与这位入行三十余年的编剧展开对话,聊了聊电影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风口上的虚拟人:一场游戏一场梦
虚拟人的“灵魂”是什么?行业热潮为什么会发生在当下?早已有的技术为何走到今天才成为风口?当资本的热钱涌入,给创业者带来曙光的同时,风险、泡沫也随之而来。 这是一个关于造梦的故事,一群人在代码和程序的世界里穿梭,走过一条孤独的探索之路,曾经被拒绝、被质疑。科幻电影如同启示录,把那个关于人类未来的梦描绘出了无数种可能,而在现实中,技术上每向前走一步路都是艰难的。人们警惕AI具备人格、反叛人类这样遥远的问题,却忽视了近在咫尺的风险。 当下,或许是过去多年来离“梦”最近的时刻。虚拟人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拉近了人们走向未来的步伐。它受到追捧,也正因为切中了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它如同一面镜子,人类通过成为虚拟人的“造物主”在镜子里照见自己。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