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婚就奖1000元:浙江常山鼓励婚育试验引争议
常山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由于初婚补贴政策发布后民众反映意见较多,目前暂时不对外进行政策说明,但这个补贴政策会按照实施细则要求继续推进执行。 常山县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2022年,全年办理结婚登记数从2184对连续下降至1208对,降幅达到44.7%。从人口结构上看,处于生育旺盛期的18-34岁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8.2%。 “要趁着传统的婚育观念还在,找到合理的政策路径支持和鼓励结婚。从更宏观的层面上,通过改善经济环境、减少企业对女性的歧视,增加年轻人对未来稳定性的预期,从而营造一个生育友好型的社会。” -
员工生孩,携程奖五万:提振生育率需福利与观念双管齐下
计划生育是一种政策,也是一种观念。过去多年,各层级的机构花了无数的力气去传播这个观念。为了深化计划生育观念,中国大地上刷了无数标语、口号,如今,这些东西已经深刻地印在中国人的脑海中,人们的观念已经固化了下来,想要一笔勾销显然是不容易的 -
“厌童症”背后:“巨婴”与“真婴”的位面之战
“厌童症”是一种高发于未婚青年的人际交往障碍,通常表现为对儿童的厌恶和排斥,进一步可发展无法容忍一切与儿童相关的事物,同时对儿童的厌弃也会影响到生育观念。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
广东取消生育审批,是人口政策观念的积极改变丨快评
自三孩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的政策已经逐渐转为鼓励生育。取消审批,加强服务,是根据上位法修正所做的必要修改,也是顺应生育形势、鼓励生育的措施之一。 -
为什么不能忽视对大城市生育率的刺激
在二套积分、银行贷款、限购政策上给予推动,甚至推动大户型、低容积率住房等政策,可以真正促进大城市提高生育率。一线城市树立幸福家庭的新标杆,以此观念,推动全国其他地域生育观念的改变。 -
2020已登记新生儿仅千万:看少子化的日本如何“影视催生”
日本各级政府的官方、半官方机构在多种场合、以各种方式呼吁和引导学术、媒体、文娱产业等“观念输出行业”配合“少子化”对策,是有明显成效的。尽管没有公开的强制或管制,民间曾经鼓噪一时的反生育、反家庭论调明显减少了,关注、配合、推进应对少子化的生育鼓励政策已经成为主流。比如说近年来日本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了不少推崇家庭亲情、鼓励生育的作品,被称为“少子化影视”。有中国网友评论称“日剧各种催生,国产各种狗血婆媳斗”,颇可玩味。 -
边远农村妇女的“生育关” :“大龄、多产、高危” ,但“还是想生”
城市女性在纠结生育二孩时,边远农村地区的准妈妈们抱着“多子多福”的观念,不惜冒险生子。这些超生孕妇,以“大龄、多产、高危”者居多。 “全县 8 万多妇女,可妇幼院仅有 35 个编制。”潘瑶君说,全县妇幼专干人员、医护人员非常紧缺。 -
生育观必然被颠覆
从现在往后看,中国一定是一个生育率偏低的社会,人口老化的社会,城市化的社会,人口流动的社会。这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的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缺乏认识,缺乏准备。人口流动带来观念的极大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特别是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变化,我们还远远没有意识到。 -
【无国界医生日记】妇产科医生(3)
在塞拉利昂的传统观念中,不能生育是女方的错误,妻子们要么隐忍下来,接受一夫多妻的事实,要么以离婚告终。如果一位母亲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无国界医生会尽一切努力,保留住子宫。 -
婚姻变奏曲
童养媳、包办婚姻、纳妾、一夫多妻…… 这些现象在六十年前的中国随处可见。 1950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1980年,《婚姻法》进行了修订,一个突出贡献是增加了计划生育原则。这条原则对后来中国人婚姻观念和家庭结构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的重要变化是为弱势群体设计了更多保障性规定。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结婚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六十年来,中国的婚姻家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产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在这些图片中不但可以看到婚姻的变迁,也可以看到在婚姻背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