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育支持政策对谁更有效?来自5413位育龄女性的调查
从未生育过的女性可能对生育支持政策的敏感度不强;首次生育的女性对育儿更为紧张和在乎,单一的经济支持政策很可能无法提高其生育意愿;完成过两次生育的女性生育动力更强,可能更注重生育支持政策的实用性。 -
新司法解释确立两条彩礼返还规则,“共同生活”或实质恢复事实婚姻 ?丨快评
最高法负责人对此的解释是:共同生活的事实一方面承载着给付彩礼一方的重要目的,另一方面会对女性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曾经有过妊娠经历或生育子女等情况。总之,两条彩礼返还规则或彩礼保留规则,具体怎么影响男女婚育意愿,需要长期观察与研判。 -
人类的智商正在逐年下降?
全球人类,尤其是那些教育水平较高地区的人类,很可能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似乎聪明人不断在自我淘汰。当然,“教育水平较高”这个概念似乎有进一步解析的必要:是更长的教育年限,还是更高的学历,抑或兼而有之?是不是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被注入的价值观影响了其生育意愿与生育率?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了。 -
经济发展必然影响生育意愿?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生育率会下降,但经济好转之后生育率却不能回到从前,研究人员对这一奇怪的现象给出了新的解释。 -
中国女性终身无孩率近10%?数据仍待确认,但生育意愿持续走低
一般情况下,女性终身无孩率的计算方法是用50岁无活产子女的女性数量比50岁全部的女性数量。 受访的学者也有共识:即便未公布2020年的数据,但近年来女性生育意愿的下降和现有子女数的持续走低已是明显的趋势。 翟振武曾做过研究,结果表明,多年来中国40岁、45岁、50岁三个年龄段的已婚妇女终身无孩率的比例始终很低,均在5%以下。 -
用经济手段刺激生育可行吗?看不见的“意愿”“幸福感”更关键
以设想中的某个统计目标(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生育率)作为政策依据不仅是一种认知误区,更可能因为古德哈特定律(当一个度量成为政策目标,就不再是一个好的度量)的聚焦效应而造成严重后果 (本文首发于2023年1月19日《南方周末》) -
基层计生工作者杨理平:计生协的昨天与今天|我这十年
杨理平印象中,“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的两年,街道范围内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比较高涨,到后来进入“三孩”时代,年轻人的生育率则没有明显攀升。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日本少子化50年:什么在影响生育意愿
育龄妇女的已婚比例和婚内生育率,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口群体的生育水平。然而,生育意愿像是探测器,生育率并非社会问题的根源,而是社会问题的综合体现与结果。或许,这些年日本政府应对少子化政策的实际效果可以佐证这一点——盘根错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影响着育龄妇女的已婚比例和婚内生育率,深远影响着一个人口群体的生育水平。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年轻人还愿意结婚生娃吗?万名大学生这样回答
按照重要性排序,大学生择偶更看重:年龄、房产、教育水平、外貌、是否为独生子女、职业。“具体而言,男性对配偶外貌的排序稍高于女性,女性对于房产和教育的排序稍高于男性。” 大学生的平均理想子女数是1.85个,而平均意愿子女数下降到了1.36个。研究者认为,这两个数字间的差值,代表着大学生对生育阻碍的一种感知。 “生一个孩子奖多少钱,其实大学生没有那么在乎。”在对婚育的考量上,男性强烈需求是降婚育成本,女性强烈要求保障就业和工作支持。 -
代表委员热议三孩:“不仅要关注生,还要关注为何不生”
2022年全国两会,“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有超过50份建议和提案涉及三孩或生育。 全国政协委员谢文敏计算,因托幼机构稀缺,一名生育三孩的女性要在育儿方面付出9年。她提议“男性强制休产假”。 全国政协委员彭静发现,有许多现行政策未充分考虑多孩家庭的实际需求,还是“按三口之家的惯性思维来设定的”。 全国人大代表林勇建议,从当前的不分孩次生育率个税抵扣,转变为分孩次递增的个税抵扣方案;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多孩母亲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