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歌刘涛陈龙的“特别节目”:“环保不只是到远方捡垃圾”
“常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可能觉得环保与我很遥远,但环保并不只是到远离城市的地方捡垃圾。”胡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最后的成片里,向人类乞食的“网红狼”拍摄素材被舍弃。人类投喂野生动物会影响动物健康,削弱动物自然觅食的能力。 反对娱乐作秀,节目组镜头聚焦的是专业的科研人员、环保机构从业者,以及大量生活在高原、牧区、热带雨林的原住民。 -
00:33
剁碎新鲜白菜凑厨余垃圾,涉事企业:正在整改
近日在北京海淀区一垃圾分类桶站,环卫人员将白菜捣碎充作厨余垃圾。2023年11月1日,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办事处发布通报称,负责垃圾分类桶站日常管理和维护的北京绿鑫城市环境管理有限公司员工陈某,因月底尚未完成厨余垃圾分拣任务,将公司食堂的白菜充当厨余垃圾。 对此,北京绿鑫城市环境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南方周末记者,正在积极整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2020年5月1日开始执行,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 -
竹筒奶茶不香了,卖几块钱的淀粉肠为何能横扫小摊?
买杯网红竹筒奶茶,在朋友圈里自拍晒个照,买了两三块的“垃圾食品”淀粉肠,年轻人大概率不会想与它合影,那很多人就纳闷了,烤淀粉肠、烤五花肉这类高油高盐的小吃,怎么就火起来了——这背后是对年轻人的自律生活构成的一种“反叛”。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摆摊真的容易赚到钱吗。 -
我在疫情管控区清运医疗垃圾:近万人手,还是不够
环卫工人有时候会被城中村分布复杂的巷子、需要步行上楼的“握手楼”弄得有点晕,曾庆怀印象最深的是背上的喷雾式消杀罐,“有五六十斤重”。 骆继宽特别提到了一个小程序“白云城管抗疫小助手”,提供上门收垃圾的下单服务,10月20日至11月27日,市民共下单了1639宗。 针对人手不足的问题,白云区城管局制定了相应的应急保障预案,要求各个镇街、各个保洁公司按照10人一组,准备两个梯队,形成应急保障队伍。 谢子杰明显感觉到,相比疫情暴发以前,生活垃圾在明显减少,专项垃圾则变得更多,“最高峰的时候,我们白云区一天有110吨左右”。 -
监测蚊子的人:登革热之前,巷战静悄悄
参加工作以来,刘礼平和他的同事们处置过多次登革热疫情,最让他们难忘的是2014年那次,那是广东省近30年来登革热疫情最严重的一年。 “真的是角落”,没人愿意靠近的生活垃圾堆,堆放建筑工具的角落,小区里没人注意的死胡同,杂草半人高的废弃花园等都是监测人员的工作场地。 实验室养蚊子的四十多年里,阴伟雄很少出广州,哪怕周末也要回来一天“伺候”蚊子,过年过节也要回来“慰问”它们,“这里不能空”。 -
我在2020丨变成粉色、发出恶臭、可被点燃……
2020年,我看到各种触目惊心的自来水污染新闻:水龙头不仅能流出粉红色的液体,居然还发出垃圾堆的恶臭,有的甚至能被点燃;有人称用自来水洗脸结果被灼伤,有人喝水后头晕、恶心、腹泻、乏力,中毒进了医院。 我的家乡在海边,生活过的几个城市也都临着河湖,我享受这些河湖带来的美景与宁静,也担心家中的自来水哪一天变成粉色、发出恶臭甚至可被点燃。或许正是这样,即便不是记者,这些危险的水污染事件也能触动我。 -
近年医废处置企业违规频发,专家指医废与生活垃圾协同处置成趋势
-
北京垃圾分类“低调亮相”:“柔性”模式,总量控制
目前社区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疫情防控,盯紧境外输入人员。此前社区招募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工作也一度停滞,“如果没有疫情,‘五一’就会按部就班开始了。” 北京垃圾分类的指挥棒,是通过总量控制、生活垃圾总量增速减缓的考核目标层层倒逼社区、物业等责任主体。 “我们在上海热切地关注北京垃圾分类,一些北京人反而感受不到热度。到底是不是外热内冷?我们静观其变。” (本文首发于2020年5月7日《南方周末》) -
疫情暴露医废分类、处置难题:生活垃圾混入,医废处置能力待完善
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的增加主要来自移动设备和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协同处置增加。“这些在应急状态下是可以的,将来我们还要建设规范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 此次疫情也暴露出垃圾分类的不足,加大了处置压力。例如涉疫情医疗废物、普通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不规范,部分非定点医院将普通生活垃圾混入医疗废物,还有的混入大量厨余垃圾。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建设“无废城市”,道阻且长
最近垃圾分类叫得很响,但生活垃圾分类只是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中的一个环节,除了垃圾分类,还有源头减量、收集和运输、分类利用和处理等,这是一个工作体系。 固废处理好了,“邻避”的问题解决好变成“邻利”,社会效益明显。这涉及公民素质的提高,对政府也是挑战,也是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