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中央巡视首次对金融单位进行常规巡视丨时政周报
28省份公布人口数据,仅10省实现正增长。 安徽砀山连续三任县委书记落马。 国家医保局:没有出现“退保潮”。 国务院公布《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一周时政新闻回顾(4月6日-12日)北林教授雷光春:“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是难点”丨世界湿地日
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滋养了40%的动植物,这就是湿地。但湿地的保护仍未受到足够重视,联合国数据显示,国际上湿地的消失速度是森林的三倍。碳中和“冒进”、运动式“减碳”,应如何纠偏?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后,提出在2020年和2025年前达峰的试点各有18个和42个。提目标其实并不难,但现在回看,有相当一部分目标是提了,没有任何落实的行动。 对于碳达峰峰值的理解,不能太过于机械。从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的情况来看,碳排放存在一个长时间的高位平台期,在这一阶段增长不显著、表现出一定的波动,存在多峰凸起,而不是单一的峰值。管理部门应有科学的认知,碳排放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与起伏,是正常现象。关键要看长远态势,碳排放的潜能是否释放。 四十年的碳减排应当考虑代际的公平性问题,下一代会更富有,中国2050年人均GDP可能是2020年的2.3倍。减排任务可以留一些给未来的“富人”,而非全压给现在的“穷人”。 碳的定价与中和必然带来一定的代价,随着双碳目标逐步由顶层设计转向实际推进阶段,生态补偿、财政转移、地区经济提振、工人救助再就业等公正转型措施必须及时到位,为双碳目标的有序公正推进提供机制保障。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2日《南方周末》)山东首创空气生态补偿
如何应对地方治污懒政,如何撬动地方财政资金,山东在全国首创“空气质量生态补偿”,省里和地市“对赌”。近日,第一季度共7029万元的补偿资金分落各个地市。 生态补偿办法很有效,山东人很要面子,罚一分钱也事关面子。天津水源保卫战,河北说了算
31年前,引滦入津工程解决了天津严重的水荒。而如今,这项工程的生态补偿却成了难题。两地拉扯数年,依然难分难解。2014年初“京津冀一体化”大热之后,事情正逐渐起变化。津冀两地极有可能效仿新安江生态补偿模式,以亿元代价来对赌水质。“多生一个” 城市中产的二胎攻略
中产阶级的壮大,让中国的城市二胎生产者告别了最初的逃、瞒、躲等方法,而去争取更多的途径和方法,二胎也成为城市部分中产人群的潜生态和公开秘密。一个企业主下了个具幽默感的命令:凡是中层员工生二胎,他都出10万元的罚款补偿。微山湖,还能义无反顾多久
水质污染曾是东线工程的最大隐患,在没有补偿的前提下治理污染,变成一项“政治任务”。在周建仁看来,让那些蒙受损失的个人和企业能够得到持续的、合适的补偿,才是保证南水北调东线水质稳定的长久之策。而“所谓的一次性的补偿都不能算是生态补偿机制”。三峡工程移民资金被挤占挪用2.79亿元
截至2011年底,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建房人口达129.64万。6月7日,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显示,有2.79亿元移民资金被挤占挪用,主要用于非移民迁建项目、弥补行政管理费等支出。审计署还表示,审计过程中发现因补偿分配问题移民集体上访、库区生态环境治理等问题。治污靠关闸,追凶靠喊话 豫皖上演淮河战争
一起导致皖北渔民损失惨重的水污染,一起环保部介入、两省副省长进京协调的水纠纷,一起国务院主要领导批示的水危机。这一条河流,时隔十年,两任总理批示,两省心病依然未除。谁污染谁付费才是治滇最佳思路
如果昆明市仅仅为了筹措治滇的资金,那剪外地游客的羊毛是很方便,与收本地市民的钱相比,推行的阻力或会小一些。但一直以来,滇池流域的第一大污染源是城镇生活污水。昆明如果要开征滇池生态资源补偿费,主要对象应该是制造了生活污水的本地市民和制造了工业污水的本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