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石宗源
回顾石宗源主政一方的岁月,他在两个关键之处突破了既有模式:处理敏感群体性事件和地方发展之路。相较于前者备受民间赞誉,后者至今在地方上受到争议。处理瓮安事件时,石宗源一方面担心事情处理不好,另一方面又担心对官员批评过度,触动官场,会在同僚中授人以柄。瓮安保留“县委大楼遗迹”以作警示
近日,贵州省瓮安县委决定将4年前在“6·28”事件中被毁的“县委大楼遗迹”保留,以警示党员干部。2008年6月28日,因怀疑当地女中学生李树芬的死亡原因,死者家属发起游行,一些不法分子对瓮安县委和县政府大楼进行打、砸、抢、烧,瓮安县委大楼被全部烧毁。【责任】石宗源:开明维稳之路
“62岁的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2008年告诉了中国一个地方高官突破范式的可能,而且是在敏感的群体性事件上。”不是官话(090514)
“下跪,并不是因为我心中有愧,不是作秀,更不是担心我自己的仕途而截访,是为了避免一场恶性的‘瓮安事件’再次发生。”“在处理矛盾中实现社会动态稳定”——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谈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矛盾
瓮安出事后我去过几次。这里距遵义不远,当年红军经过四次,说明群众基础的雄厚。时隔74年,由于不注意警民关系、干群关系,脱离了群众,才导致事件的爆发。原瓮安县委书记复出 职位降半级
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曾就王勤对于瓮安事件的汇报批评道:“自我批评少、解释情结过程多,分析原因少”。致敬之年度调查报道:《瓮安事件调查》系列报道
2008年已经成为群体事件显发的年份,《中国新闻周刊》的表现,无疑为媒体在这一敏感领域中如何发力、怎样作为,树立了典范。石宗源:担当的勇气
瓮安事件最终在地方政府的主动引导下得以透明、及时地报道,这在中国应是首次。而偏居内陆的贵州当地对现代传媒的开明认知,亦给公众以崭新印象,这与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的石宗源,关系密切。石宗源
“瓮安事件”或许是近年来最大规模挑战县级政权的群体性事件。与传统“高压”式的处理方式不同,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力促了两项措施:一、信息透明;二、反思官员群体,推动事件朝良性和“寻找根源”的方向解决,为应对频发的社会冲突提供了新思维和新范式。“不明真相的民众”为何还不相信
真相明明已经披露了,但人们却依然无法释怀。“不明真相的群众”为何至今倾向于认为,真相不会轻易得到呢?这是因为,事后的努力往往因为迟到而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