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农村现代化,金融服务有新解
-
刘香成:用照片记录那个年代的中国
外国记者身份与华人面孔,让刘香成能顺利展开工作。据统计,1979年至1981年,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65%的图片都是刘香成拍摄的。他的照片保存了中国那个年代的记忆,画面中既有国家领导人,也有平民百姓;既有进行中的农村经济改革,也有城市里逐渐增多的巨幅商业广告和现代化设施。 “今天,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想要理解这个复杂的国家,都不要忘了,那些已经永远成为历史的图片,曾经就是几亿人真实的生活方式”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01:3
一生扎根中国乡土丨那年今日
2005年4月24日,费孝通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费孝通作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一生扎根中国乡土,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江村”也成为“中国农村的首选标本”名扬海外。此后,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首次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中国社会,独创“差序格局”的概念以区分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
乡村配不配游泳池?丨记者手记
十多年前开发商向村里征地修小区时,就用配建的泳池和幼儿园来吸引村民,村子在流溪河边,每年都要淹死一两个下河游泳的孩子,所以游泳池对村民足够有吸引力。 基于这些经验,他告诉我,“这件事还是得政府来统筹实施,作为一个现代化强国,农村孩子没有游泳池可用,是说不过去的。” 说得更直白一些——谁来出钱建?谁来出钱管?出钱的人没钱了有没有人接手? -
“技能报国”冲金之路:像奥运选拔一样,炼成技工“国家队”
“航空发动机能设计出来,但是没有高超的焊接等工艺,也造不出来。”提到产业升级,人们会联想起科学家、工程师,其实现代工业是一个协作体系,技术工人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 “选拔机制有点像奥运会。”从小地方到大地方,一级一级举行职业技能比赛,省级胜出者进入全国选拔赛。全国前10名进入国家集训基地,成为国家队选手。 “三分之二以上的选手,来自农村。”一位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自2011年起,中国已经参加六届世赛,参赛选手215名,农村选手占绝大多数。“世赛改变了这些孩子的命运。” (本文首发于2022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 -
郑永年:乡村振兴要实现人的双向流动
三农要发展,应当把“三农问题”改成“三农的现代化”。首先要改变身份意识,农民城市居民这个身份意识是不对的,因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居住场所的选择。 近年来,中央也提出不要将优质资源都投入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应分散投入到三四线城市或者县域。以后,人们从农村可以流向三四线城市。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字,实现人的双向流动,才能均衡发展。农民有进城的“中国梦”,城市的人也有下乡的“中国梦”。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06日《南方周末》) -
谁将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科创要闻2022年第十七期(区域篇) 本期要闻推荐人:万子萱、金琳、陈潇杰、张渝强 -
【每日一习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
-
噪声法25年首修:每年两百万件投诉,“安静权”需获保障
自1996年制定以来,噪声法与现代生活已有不少脱节,此次修订变动较大。原法条款为64条,仅保留2条,修改48条,删除14条,新增34条。 修订草案中,广场舞、轨道交通等“新事物”和移动源、农村噪声都被纳入监管。 虽然投诉率高,但与触目惊心的水污染,或是动辄上头条的大气污染相比,人们潜意识里将噪声污染视作小问题,常常是“忍忍就过去了”。可研究显示,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下不仅伤害听力,也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诱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症。世卫组织还曾发布过噪声风险指南。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16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