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靶向复核环评数量畸高、高频变动的环评师
生态环境部门累计将550多家环评单位和540多名编制人员列入限期整改名单或失信“黑名单”,依法限制或禁止从业。他们在“部长通道”讲了哪些重点?
“部长通道”也在不断变化:2017年首次竖起问题征集二维码牌;2019年“两高”负责人首次亮相;疫情期间,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直到2023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又再次转为线下。贩卖假出生医学证明:“洗白”被拐儿童是黑产重要一环丨快评
伪造出生医学证明的,绝不只有襄阳健桥医院和叶有芝。还有更多贩卖假出生证明的中介活跃在网络上。这一为虎作伥黑色产业链,必须严厉打击。个人信息泄露是电诈产业链一环:了解套路,提高警惕丨快评
泄露旅客航班信息,不仅本身就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会为电诈犯罪提供诈骗对象,是电信诈骗黑色产业链的上游。及时严打航班信息泄露,对铲断产业链上游、减少电信诈骗有重要意义。严惩环评造假,按季度对人员异常情况预警
对存在质量问题的环评文件通过审批的,一并对审批部门、评估机构及专家予以通报,对属于严重质量问题的,要求依法撤销批复并严格责任追究。 严惩环评造假,存在质量问题的环评,将被一并通报审批部门、评估机构。环境部答南周:推动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
生态环境部正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已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和技术指南。环境部答南周:关于环评,多个涉嫌违法的线索已移送公安机关
全国已有213家单位和207人列入环评失信“黑名单”或限期整改名单。严重者还涉嫌违法。生态环境部已将49份涉嫌严重质量问题的环评文件线索移交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依法查处,多个涉嫌违法问题线索移送公安机关。当连云港的滨海梦遇到候鸟:鹬港相争,谁让步
因为成语“鹬蚌相争”,鹬名气响亮,却少有人目睹过。鸻鹬类水鸟是一个大家族,“小个子”勺嘴鹬只有麻雀般大,中等个儿的半蹼鹬相当于一张A4纸的长边,腹部呈雪白色,喙又长又直。 连云港规划中的“连云新城”,计划在“蓝色海湾基础工程”中,用半圆形的大堤把一片滩涂围起来,将泥滩改造成沙滩。但这泥滩正是半蹼鹬的觅食地。因环评中没有包括鸟类分析,环保组织提起了环境公益诉讼。 “鹬港相争”正在上演。连云港的滨海梦和候鸟保护,陷入了两难。 (本文首发于2021年8月5日《南方周末》)“签字”环评师:一年上千份环评,如何完成?
4.51%的环评师,却负责了28.36%的项目。 一年多时间内编制报告数量“排行”第一的正是被环境部点名的靳海燕,编制报告表超千份的有十人,有人一年编制报告书上百份,项目位于全国各地。 王工透露,许多持证环评师只参与报告的审核环节,甚至根本忽略审核,直接签字,就能拿到一笔不菲的“签字费”——这才导致“超级快手”出现,也使得“编制主持人应当全过程组织参与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工作”的规定,有时沦为一纸空文。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9日《南方周末》)黑名单公司的漂白术与套娃经——环评“马甲”江湖
一家常被环保部门点名,并已最终拉入黑名单的环评公司,看似淡出江湖,但它的马甲公司还在运作。 除了股权和法定代表人等关系,33家公司间还存在时空上的“巧合”。总部在深圳的11家公司,工商资料中共用同样的座机号码,其中10家的邮箱也相同。 错综关联的环评公司网、上万份报告报表。截至2020年4月中旬,33家公司中有22家曾被环保部门通报,通报涉及169条失分记录(扣信用分),42条失信惩戒(列入限期整改、重点监督检查名单、联合惩戒和黑名单),分别来自生态环境部、22个省级(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51个市级(或区县级)环保部门。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9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