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设环境资源界:时隔30年,全国政协界别缘何又做大调整?
85名委员所从事的工作,都与能源环保、生态保护与治理、林业绿化等领域息息相关,并且来源广泛,包括官员、学者和国企负责人。 关于政协界别设置是否合理的讨论始终存在,主要围绕界别的代表性不足、设置交叉重叠、界别委员的构成不合理等。 -
伊犁“战”记:一场治理三废的环保战役
-
美国IT企业大裁员:码农的好日子到头了吗?行业凛冬已至?
美国的“职场新生态”:人浮于事、办公室政治、人事斗争……日益兴盛,将政治正确、种族问题、环保主义、性少数派主张等理念搅混在公司治理中,甚至有取代业绩成为企业考核标准的奇葩趋势 (本文首发于2022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 -
二十大代表刘丹:垃圾分类给城市服务行业带来新机遇
环保类技术创新方向应该具备环保低碳化、集成系统化、数字信息化和人工智慧化特点。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是每一位城市管理服务行业从业者的共同使命。 -
演员黄渤:让“环保”不只是名词,而是动词丨世界环境日
黄渤是潜水发烧友,曾“打卡”过世界许多潜水点。他说,“有时很汗颜地看到,矿泉水瓶随着大海漂洋到世界各地,让人心痛。”他呼吁,从生活点滴做起,让“环保”不只是名词,而是动词。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余刚指出,“今年的主题叫‘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这意味着我们在治理常见污染物的同时,还要与更隐性的、看不见的一些新污染物去斗争,使我们拥有更清洁、更美丽、更健康的环境。” -
苏伊士亚洲高级副总裁孙明华:环保市场还远未饱和
“环保行业发展到今天,没有企业能一家独大,一定是百花齐放”。 中国的水环境治理还没结束,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将来中国人如果喝直饮水,这又是一个新的方向。 从五年前开始,女性多了,特别是优秀的女性也越来越多。她们并不局限于行政类的岗位,很多都参与到了环保技术、方案、市场方面的工作。有些很重要的岗位,例如技术部门负责人,也由女性担任。 -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生态环境工作不是简单传导压力
在整个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中,财政划拨占比不到十分之一,更多是引导性的,谁污染谁补偿,谁治理谁受益。要积极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投资,让企业来唱主角。 双碳是倒逼机制,能源、产业、交通、用地四大结构都可以根据双碳目标调整得更健康。好比一个胖子只是体重超标,可能不会去减肥,如果他去体检发现自己生病了,就会制定减肥计划,自觉行动。 (本文首发于2022年3月10日《南方周末》) -
快评丨禁止在空气监测点附近开冒烟小餐馆,违法设行政许可“刷数据”是环保治理歪路
为了让空气质量“达标”,不少地方“各显神通”:前些年,经常有报道称一些地方在大气质量监测点附近用雾炮车喷雾降尘;有的甚至直接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上方喷洒水雾;有的给监测仪“戴口罩”,用棉纱封堵空气质量监测仪……这些歪路应该坚决堵住。 -
专访北师大水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许新宜:“水环境污染的拐点已经出现”
早年间,老百姓普遍还不太明白什么是环境问题。我是1978年入学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专业是环境科学。当时我父亲问我:“你考的研究生是什么专业?”我说是环境专业,他就笑了:“打扫卫生的。” 太湖和滇池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进行生态修复。目前污水处理厂该建的都建了,管网该修的都修了,为什么还是污染?因为湖泊的自净能力比较弱。污水治理其实就是个“玩氧气”的游戏。水体自净能力,说白了就是溶解氧浓度,自净能力强的溶解氧浓度高。 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实施,“水十条”颁布,我们真正迎来了环境保护的春天。随后,环境治理行动规模越来越大,环保投资强度也越来越大,再加上连续多年的环保督查,现在可以说,我国水环境污染的拐点已经出现。 -
碳中和“出圈”: “倒逼我们下更大的决心”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两会,至少有37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及“碳达峰”“碳中和”,有的还形成了正式的提案、议案或建议,关注碳的代表委员领域不仅来自能源行业,还有农业、海洋、金融、法律,甚至互联网企业。 “相比于过去针对污染物的环保治理模式,碳中和是一个更高的要求,也倒逼我们下更大的决心,深化能源结构改革。”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