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人工智能操控了马斯克——对话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的末日,会是最冷酷无情的寡头被真正冷酷无情的AI接管吗?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01:21
煽动家庭矛盾的摆拍段子为何大行其道?
春节期间,多位网友回家后发现家中老人沉溺情感类短视频,对某些摆拍段子的偏听偏信甚至到了引发家庭矛盾的地步。 在这些粗制滥造的摆拍视频中,儿女不孝、儿媳虐婆的情节精准命中一部分老人内心深处的恐惧。此类视频制造、传播者则精准捕捉到这种心态,在批量生产中赚到海量关注和真金白银。 而这类流量杀器不仅仅收割着老年人。今年春节,“除夕被父母骂哭”“初一被赶出家门”“初三和全家闹翻被打伤”一类的小作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自以为对网络世界了如指掌的年轻人,也不一定能逃脱这种量身定制的亲情困局。 -
女子称遭四岁男童袭胸:煽动极端情绪是撕裂共识 | 快评
隋老太一方有必要继续进行刑事自诉,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公权力也有责任继续调查事件真相,还原电梯监控等关键证据,严肃追究当事女子的犯罪嫌疑,保护儿童权利,不能让这种肆意疯长的“仇孩”情绪从互联网到线下继续为害下去。 -
14只猫咪非正常死亡背后,警惕“踢猫效应”
2023年10月16日,四川崇州罗威纳犬咬伤女童。有网友将虎丘流浪猫的死亡事件与狗咬女童关联,但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发现,虎丘流浪猫的死亡大多发生在狗咬女童之前,意味着这更可能是一起孤立事件。事件发生后,景区进一步加强了现场安保巡查人员力量,及时清理散落地面的食物残渣,并劝阻游客随意投喂小动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钱叶芳也注意到了社交媒体上的“仇狗仇猫”情绪,在她看来,其背后既有狗肉产业链从业者的煽动,也是“踢猫效应”的表现:“不敢向强者表达负面情绪,就向弱者发泄。层层向下传递,最后传给了不会说话的动物。” -
人文学科缩减缘于精英过度生产?人文课程应扩展、人文精神当光大
学者Peter Turchin描述了现代世界“Elite overproduction(精英生产过剩)”社会现象:太多自认有“治国之才”者,却连理想工作都找不到,失意之余,反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譬如:《Bullshit Jobs》作者、人类学家David Graeber,就是“Occupy Wall Street(占领华尔街)”的策划者与领导者之一。毕竟,人文学科的文字和语言组织能力较强,煽动能力当然水涨船高。 -
奥密克戎“小道消息”满天飞:警惕谣言煽动情绪丨快评
各种假消息满天飞,其实也反映了严肃媒体在这一问题上的缺位与失声。不能让这样的局面继续了。严肃媒体应该站出来,以科学与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把真实情况与正确应对措施传递出去,为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忧惧与恐慌出一把力,从而尽快让社会生活恢复正常。 -
围堵反催收黑产“攻防战”
最近逃废债中介们换了个更顺口的名字——“反催收联盟”,以法务咨询为名义代理客户与机构进行债务交涉和维权,核心仍是向债务人传授减免息差、延期还款“技巧”,教唆、煽动债务人主动逃避债务,并借以牟利。 监管的原意是为符合条件者提供贷款优惠政策,而在反催收机构眼里,成了另一种默许“欠银行的钱可以少还甚至不还”。 深圳、福建、浙江等多地监管机构在提及“非法代理投诉”风险时,都不约而同谈到了闹访行为,即“唆使消费者无视合同约定,捏造事实,向金融监管、信访等部门投诉,阻止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开展有效沟通,并以缠访闹访等手段施压达到目的”。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16日《南方周末》) -
富豪呼吁“现在就向我们征税”?若是真心,给美国国税局写支票就行了
美国税法并不阻碍富豪给政府多缴税,谁要是愿意多缴税,直接给美国国税局写一张大额支票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反复在报纸上呼吁“向我征税”;再次之,别让税务律师避税也行。可惜,这样简单、有效的自我增税方法,这些富豪有谁采用?足证口惠而实不至,只是为了煽动情绪,收获无脑的好感。 -
警惕煽动“性别对立”的流量生意大行其道,贩卖的仇恨让社会受害
互联网时代,极端主义和乌托邦诱惑都是一门好生意,贩卖的是仇恨,煽动的是情绪,都转化成了流量收益。 -
快评丨“女医生遭网暴自杀”案始作俑者获刑,煽动网络暴力需付出代价
网络巨大的放大效应,很容易让事情的发展超出想象,酿成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