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很想看到自己的东西”:潮语电影这十年
潮汕人在中国电影史的开篇就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和“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渔光曲》的导演蔡楚生。 “我们是1990年代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我们的选择相对上一辈来说变多了。(拍片的)兴趣已经成为一个可以‘站立’的地方,它的群体已超乎想象。” 蔡杰对“盛夏观潮2024”的一个细节印象深刻:《人海同游》放映前报幕,“本场电影由汕头老柴枝猪脚饭店特约放映”。汕头市市长陈涛:“侨”是汕头最大的资源和优势丨中国市长说
“侨”是汕头最大的资源和优势,遍布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万潮汕籍侨胞,始终是汕头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潮汕人的年:舞狮、跳“英歌”|记者过年
“以前跳英歌是为驱邪纳福,现在年轻人觉得酷,倒成了‘国潮’。”春节到英国“炸街”,三百年潮汕英歌舞如何频频出海?
- 01:31
饶宗颐: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丨那年今日
1917年8月9日,饶宗颐生于广东潮安一个儒商之家。据他说,家里曾是当地首富。父亲为他取名“宗颐”,是期望他学习儒学宗师周敦颐。他没有辜负期望,成为了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国学大师。学术界有“南饶北钱”(钱钟书)和“南饶北季”(季羡林)的说法。饶宗颐精通甲骨文、古文字学、上古史、艺术史、诗词学,乃至书画音律,至百岁高龄仍笔墨挥洒不息。他还通晓英语、法语、日语等多国语言文字,出版著作六十余部,著述3000万言,代表作有《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词集考》《敦煌书法丛刊》等。这些成就,离不开他“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人生观,要先立德、立品,再做学问、做艺术。他为人低调谦和,面对“大师”的光环,他说:“呵,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方言“大师”与“大猪”谐音)。2018年2月6日,饶宗颐于香港逝世,享年101岁。 - 02:13
堪称水果界的螺狮粉,潮汕人为什么吃“酸”上瘾?
还记得被“老坛酸菜事件”支配的恐惧吗?近日,社交平台上一则大妈脚踩腌制青梅的视频一夜走红,引发网友热议,这这种奇怪的制作工艺,能做出人间美味? 这时候,潮汕人站出来了,这不就是最令我们上头的酸嘢水果嘛,好吃极了!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酸嘢摊,这种堪称水果界的螺狮粉到底有什么迷人之处? 潮人·日常——那些再平常不过的事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火爆全网的潮汕英歌:汉文明播迁岭南的古老战舞
潮汕英歌不仅有演练武艺、变化行军队列、对敌阵法等军事元素,也有极强的原始崇拜、祖先崇拜和道教元素在其中,英歌队伍在祠堂集结,祭祖后以鞭炮开道,舞步“踏罡”,其脸谱绘制则极尽李泽厚先生所说的那种“狞厉之美”,这些特点均体现了其“在祀与戎”的特点。 在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之后,英歌舞的表演目的也逐渐演变为祈福消灾和展示武力。英歌舞所需的道具、服饰精巧,流程复杂,英歌舞队伍规模的大小,彰显了村社、乡镇的富裕程度。辜柳希:一片木雕就是一个故事
潮州木雕精美华丽,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从唐朝至今,在民间传统建筑多有应用,以整木雕刻、多层镂空的技巧著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人的湾区生活
“作为香港人始终相信,努力终究能挣脱困境。” “我在外讲普通话、回家讲粤语、跟潮汕的家人说潮汕话,一天之内‘不断’切换,”她乐在其中,“我觉得我是回归后的香港人的一个缩影。”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30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