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水“下半场”:不鼓励各地追求过高的优良水体比例
我国水环境理化指标方面的治理成效相当显著,但还存在一些明显短板,比如一些地方生态用水的保障明显不足,河流、湖泊断流干涸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城乡面源污染治理还存在瓶颈;重点湖泊蓝藻水华居高不下,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局面还十分突出。 -
专访北师大水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许新宜:“水环境污染的拐点已经出现”
早年间,老百姓普遍还不太明白什么是环境问题。我是1978年入学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专业是环境科学。当时我父亲问我:“你考的研究生是什么专业?”我说是环境专业,他就笑了:“打扫卫生的。” 太湖和滇池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进行生态修复。目前污水处理厂该建的都建了,管网该修的都修了,为什么还是污染?因为湖泊的自净能力比较弱。污水治理其实就是个“玩氧气”的游戏。水体自净能力,说白了就是溶解氧浓度,自净能力强的溶解氧浓度高。 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实施,“水十条”颁布,我们真正迎来了环境保护的春天。随后,环境治理行动规模越来越大,环保投资强度也越来越大,再加上连续多年的环保督查,现在可以说,我国水环境污染的拐点已经出现。 -
洱海治理:一切未抵终点
2018年的最后一天,大理官方宣布1806户生态搬迁全部完成。一条长40公里、接近全程马拉松赛程的生态廊道将贯穿洱海沿岸。 最新的检测数据表明,自2015年以来洱海首次实现全年7个月II类水质,但在湖泊水环境治理专家王欣泽眼里,“洱海水质总体稳定向好的拐点还没出现”。 这一场洱海治理的马拉松远未抵达终点。 -
湖泊,光治不管只能劳而无功
我们仍未拿出一个湖泊保护的总体框架,也没有明确湖泊的功能定位。我们长期将技术治理放在首位,忽视管理,这或许是湖泊治理最大的危机。 -
他们如何破解“九龙治水”
许多国家探索出一条很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以流域为主体,建立跨行政区的流域管理体制,通过法律给予流域管理机构广泛的行政管理权,加强管理机构的行政调控能力。 -
【生态】五大连池可能会消失?
拥有丰富火山地貌和矿泉水资源的黑龙江省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正面临污染萎缩的威胁。由于周边缺少天然和人工防护屏障,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和化肥等物质流入湖泊内,保护区内的8个火山堰塞湖出现湖底淤积、富营养化污染加剧等问题。保护区的干部说,如果再得不到根本治理和改善,若干年后不仅8个火山堰塞湖会逐渐缩小,五大连池矿泉水的水质也可能受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