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泄密者”曼宁争议中迎来二次生命
十年抗辩,为“泄密者”曼宁带来肉体的苦难和精神的枷锁,也催动了美国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辩论,还触发了美国情报机制变革,以及两部法案存废修订之争。 -
“基因泄密者”的明与暗
六家企业卷入人类遗传资源泄露风波让公众吃惊,但业界却并不意外。“很多流传于江湖的故事终于浮出了水面。” 非法采集的资源已由传统人体组织、细胞等实体样本转向人类基因序列等遗传信息,出境途径也由携带样本转变为通过互联网发往国外。“隐蔽性越来越强,这很难发现。” -
那些泄密者的结局
“吹哨者”的源源不绝,内部人士反戈一击,促使人们关注美国政府机构运作的弊病,对政府的滥权行为是一种有效制约。但与此同时,“吹哨者”的遭遇在恶化,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
普京证实斯诺登仍在莫斯科
俄罗斯总统普京6月25日表示,美国情报机构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仍身处莫斯科机场的过境区。普京拒绝了美国提出移交斯诺登的请求,他指出,俄罗斯与美国没有引渡协议。同时,他否认了俄罗斯官方与斯诺登有任何接触。 -
棱镜门泄密者否认是中国间谍
“棱镜门”曝光后,斯诺登一直行踪神秘。6月17日,他“现身”英国《卫报》网站,在线回答了来自世界网友们的许多问题,并否认和中国政府联系并把美国机密卖给中国换取庇护。此前,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棱镜门泄密者或是中国“间谍”一说实属无稽之谈,美国应就监控计划向国际社会作出必要解释。 -
官越大,越要站在阳光里
作为官员的“房叔”被抓,作为普通公民的“房嫂”无辜被牵连,两件事的背后都是制度之痛:政府信息公开特别是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缺失;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缺失。“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本是正确的废话,但支持与反对的立场同样强烈,凸显公众对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双重焦虑。 -
谁是宏观数据的泄密者?
宏观数据泄密事件频发,已经让金融监关部门开始在内部开展信息安全教育。与此同时,跨部门调查已经启动,为利泄密的利益链开始逐渐显现。 -
【漫画一针】潜伏
央视报道,天价酒事件曝光后,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开会第一要务不是自查自纠,而是四处追踪泄密者。 -
英"骗补门"泄密者现身
英国媒体自月初接连曝光议员滥用公务补贴问题,引起公众愤慨,但泄密者身份一直未予公开。英军特种部队前军官约翰·威克22日晚首度开口,承认自己揭露“骗补门”事件并讲述背后原因。《星期日邮报》说,鉴于威克眼下经济状况不妙,负债总额超过700万英镑,他可能急需一笔钱。一些媒体认为,威克通过出售“骗补门”事件相关信息获得10万英镑(约合16万美元)。 -
泄漏风声,揭发劣行
如果泄密者纯粹出于满足外间“八卦”兴趣而伤害小市民的隐私,入境处进行内部调查以保障公众,就无可厚非。但这次牵涉的,却是一位高官是否滥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