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纳河,禁游百年开泳难
禁游百年后,塞纳河重新成为奥运赛场。 在雨果的笔下,污水溢流的场面就像“文明的肠胃有时消化不良,污物倒流到城市的喉头,巴黎就充满了它的污泥的回味”。 1970年代以来,巴黎在郊区建设雨污分流系统。由于老城区的部分老旧管道存在泄漏问题,近期,巴黎还在城市南部新修一条8.8公里长的下水道,收集这些渗漏的污水,并送往污水处理厂。此外,巴黎还在尝试建造雨水花园,储存或渗透更多雨水,减少地面径流量。 -
福建厦门一公司污水处理池空间发生闪爆事件,致3死3伤
-
县政府追讨1500万元“分手费”:民企亏损背后的超前规划
管委会未将此笔资金直接给佳明公司,而是通过其全资控股公司——城发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将这笔钱借给佳明公司。 污水处理厂运行以来的日均污水处理量约为3000吨,远低于设计标准的1.5万吨,企业将连年亏损归因于政府未实现园区招商目标致实际产生的污水量过低,政府是否需要为此兜底。 -
环境部答南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仅28%,如何提高?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从28%提高到40%的目标并不轻松。据住建部的数据,2016年,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率为22%。5年间,农村污水治理率仅提高了6%左右。 农村污水治理进展缓慢的原因包括: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成本高,运行维护难度大,市场缺乏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等。“长效机制有待健全。”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称,要发挥绿色金融支持作用,做好“牵线搭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
污水处理厂为什么开始“喝啤酒、吃淀粉”了?
一年多以前,有污水处理厂开始“喝”上了啤酒,不久后,它们还将“吃”上淀粉、酵母、柠檬酸等食品。 污水行业的其他政策标准近年来呈现出“放松”的趋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凯军认为,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并不意味着放松了对水质的要求,而是在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善标准体系。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21日《南方周末》) -
赛莱默中国及北亚区总裁吕淑萍:水处理要智慧化,但仍有短板
“十四五”规划对环保基础的总投资没有减少,但在对新建水厂的投资已经减少了60%左右,减少的那部分转为用于提高运营效率,实现绿色低碳。 虽然大家都在谈智慧化,但是智慧化的基础是信息化。如果缺乏基础运营数据,再高效的智慧平台也不能智能决策。 如果在一个区域内,所有污水处理厂的数据都上传到网络中,那环保部门非常容易监管。但是如果厂和厂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没有联网,没有超标警报等提示,监管部门不能看到实时信息,污水处理厂有一部分数据成了灰色地带,反而会加大监管难度,还不如“智慧化”之前的人工监管。 -
这种气体的全球升温贡献仅次于CO2,中国将出台行动方案
中国将开展甲烷排放控制研究,对甲烷排放控制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在煤炭开采、农业、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石油天然气等领域,研究制定有效的甲烷减排措施,促进甲烷回收利用和减排技术的发展。 -
殒命在废水处理间:144起有限空间事故,近九成涉盲目施救
在曝气风机停运的20天里,福荣食品厂继续生产,废水池的高浓度硫化氢涌出。7位死者“在废水处理间内就中毒了。我们去过好多企业的污水处理点,没见过池外浓度这么高的。” 有限空间事故成因非常相似,“基本都是作业人员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就进入,然后因有毒气体浓度超标、缺氧死亡。”在2016年至2019年全国发生的144起事故中,有126起涉及盲目施救,占比87.5%。 “工人穿上工作服是工人,脱下工作服就是农民,如果工厂的安全意识不足,又缺乏针对较高风险有限空间作业的培训教育,工人们自然不会具备相应的防护知识和能力。” (本文首发于2021年8月26日《南方周末》) -
专访北师大水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许新宜:“水环境污染的拐点已经出现”
早年间,老百姓普遍还不太明白什么是环境问题。我是1978年入学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专业是环境科学。当时我父亲问我:“你考的研究生是什么专业?”我说是环境专业,他就笑了:“打扫卫生的。” 太湖和滇池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进行生态修复。目前污水处理厂该建的都建了,管网该修的都修了,为什么还是污染?因为湖泊的自净能力比较弱。污水治理其实就是个“玩氧气”的游戏。水体自净能力,说白了就是溶解氧浓度,自净能力强的溶解氧浓度高。 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实施,“水十条”颁布,我们真正迎来了环境保护的春天。随后,环境治理行动规模越来越大,环保投资强度也越来越大,再加上连续多年的环保督查,现在可以说,我国水环境污染的拐点已经出现。 -
炮制“清水”:官方通报造假,电商“好评如潮”
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COD去除剂”无法真正去除COD,只是干扰COD的检测,造成下降的假象。就好像屏蔽了微信群的消息提醒,未读消息只剩下一个小红点,但未读消息数量并没有变少。 2018年,误用“COD去除剂”还曾导致19人遇难的生产事故,但目前买一包“COD去除剂”像买衣服一样容易,且“好评如潮”。 “COD去除剂”如此受欢迎的背后,也有对COD指标和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营的探讨。 (本文首发于2021年2月25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