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院院长李占国谈环境资源审判:让“破坏者”变成“守护者”
跨地域河湖受到污染之后,该由哪个地方修复?一地非法捕鱼、两地两判,裁判尺度不统一怎么办?这些都需要跨区域司法协同。 从环境治理的角度出发,惩治并不是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唯一目的。我们的环境司法一直坚持并践行“预防为上、审判为本、修复为要”。空气标准要加严?环境部:正研究,跳一跳能够着
“既不盲目跟风国际最严水平,也不一味追求改善速度,更不会搞大气污染治理‘休克疗法’。”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说,“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蹄疾步稳,让地方跳一跳够得着,达标所需的资金、技术、方法手段循序渐进能跟上。”“十四五”交卷年,这些绿色信号不容错过
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的难点在于各省份发展清洁能源的资源禀赋不一,和过去的能耗双控类似,中央如何合理分配地方的考核目标将是接下来各省份关注的重点。 零碳园区和绿色建筑正被各省份视为新机遇。17个省份提及建设零碳园区,14个省份提及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而在2024年地方两会中,这两个关键词的出现不超过5次。 “新三样”固废(退役动力电池、废光伏组件及风机叶片)问题日益凸显。尽管国家层面“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尚未出台,但广东和青海已经在2025年工作部署中点明“实施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 “受污染农用地溯源整治”表述未在过往三年各省份报告中出现,2025年首次被4个省份提及,这或与《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有关,该计划要求2027年底前,受污染耕地集中的重点县(市、区)基本完成溯源。如何避免“毒地”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将印发
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赵世新透露,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印发《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推动防治关口前移,构建要素协同、部门联动的源头防控机制。 “土壤污染前端预防、过程管控和末端治理成本,通常呈1:10:100的指数级增长。”农业银行:追寻更清洁、更公平、更可持续的金融之路
随着气候变化、生态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等挑战增加,绿色金融该如何发挥作用真正改变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由于负外部性存在,长期以来,环境治理的投入与回报难以实现匹配,绿色金融该如何帮弱势一方抵御风险、促进解决不公正问题? 这是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变暖等挑战下,银行履行经济调节职能需不断深化的思考弄虚作假?二次污染?85亿元苏钢“毒地”疑云
苏钢“毒地”前后评估结果不同,可能由于土壤污染评估标准一再变更、不断加严,且江南水系丰富,污染容易迁移。 “焦化厂污染是疑难杂症,非常难治理。在江南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下,还需要特别注意污染迁移。” 如果苏州绿岸施工作业导致污染扩散,应对生态环境损害的扩大部分承担责任。但不能排除苏钢集团是否需要对4号地块的污染负责,“其中可能涉及多因一果的共同侵权,依据民法典第1231条的规定,在责任大小认定上需要结合污染范围、程度,以及行为对损害后果所起作用等因素确定”。今秋的北方,为何又热又霾?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成效还不稳固,总体上来说,目前还未摆脱气象影响型。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解读,一般来说,10月中下旬已进入冷空气活跃期,但2023年冷空气明显偏弱,气温显著偏高。目前,共有237个国家级气象站破10月下旬最高气温历史极值,情况罕见。蓝天归来的北京答卷
北京“为全球其他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联合国环境署这样提到。 国内专家分享了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过去十年空气治理的经验。台下来自亚洲各国的观众表示“一方面能保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大气治理也这么快取得成效,非常羡慕”。 2023年开年以来,北京空气质量出现反弹。“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未改变,仍需久久为功。”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8日《南方周末》)南周对话江西高院院长傅信平:探索构建环境治理多元共治机制
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保护环境资源手段,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0:45
生态环境部水司司长张波谈治水新思路
随着水环境指标的好转,我国治水思路正在发生变化。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表示,新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可以概括为“一个转变,三篇文章”,即由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转变,同时鼓励地方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做好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考核、生态用水保障三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