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避免“毒地”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将印发
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赵世新透露,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印发《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推动防治关口前移,构建要素协同、部门联动的源头防控机制。 “土壤污染前端预防、过程管控和末端治理成本,通常呈1:10:100的指数级增长。” -
农业银行:追寻更清洁、更公平、更可持续的金融之路
随着气候变化、生态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等挑战增加,绿色金融该如何发挥作用真正改变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由于负外部性存在,长期以来,环境治理的投入与回报难以实现匹配,绿色金融该如何帮弱势一方抵御风险、促进解决不公正问题? 这是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变暖等挑战下,银行履行经济调节职能需不断深化的思考 -
弄虚作假?二次污染?85亿元苏钢“毒地”疑云
苏钢“毒地”前后评估结果不同,可能由于土壤污染评估标准一再变更、不断加严,且江南水系丰富,污染容易迁移。 “焦化厂污染是疑难杂症,非常难治理。在江南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下,还需要特别注意污染迁移。” 如果苏州绿岸施工作业导致污染扩散,应对生态环境损害的扩大部分承担责任。但不能排除苏钢集团是否需要对4号地块的污染负责,“其中可能涉及多因一果的共同侵权,依据民法典第1231条的规定,在责任大小认定上需要结合污染范围、程度,以及行为对损害后果所起作用等因素确定”。 -
今秋的北方,为何又热又霾?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成效还不稳固,总体上来说,目前还未摆脱气象影响型。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解读,一般来说,10月中下旬已进入冷空气活跃期,但2023年冷空气明显偏弱,气温显著偏高。目前,共有237个国家级气象站破10月下旬最高气温历史极值,情况罕见。 -
蓝天归来的北京答卷
北京“为全球其他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联合国环境署这样提到。 国内专家分享了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过去十年空气治理的经验。台下来自亚洲各国的观众表示“一方面能保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大气治理也这么快取得成效,非常羡慕”。 2023年开年以来,北京空气质量出现反弹。“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未改变,仍需久久为功。”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8日《南方周末》) -
南周对话江西高院院长傅信平:探索构建环境治理多元共治机制
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保护环境资源手段,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10:45
生态环境部水司司长张波谈治水新思路
随着水环境指标的好转,我国治水思路正在发生变化。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表示,新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可以概括为“一个转变,三篇文章”,即由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转变,同时鼓励地方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做好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考核、生态用水保障三篇文章。 -
专访生态环境部水司司长张波: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水环境理化指标已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当。但水生态环境保护还有不少明显短板,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按照“三水统筹”的思路,力争在“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上实现突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力争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要做到既坚守底线,又考虑行业发展实际,合理设置过渡期,发挥标准引导和倒逼作用,努力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
演员黄渤:让“环保”不只是名词,而是动词丨世界环境日
黄渤是潜水发烧友,曾“打卡”过世界许多潜水点。他说,“有时很汗颜地看到,矿泉水瓶随着大海漂洋到世界各地,让人心痛。”他呼吁,从生活点滴做起,让“环保”不只是名词,而是动词。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余刚指出,“今年的主题叫‘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这意味着我们在治理常见污染物的同时,还要与更隐性的、看不见的一些新污染物去斗争,使我们拥有更清洁、更美丽、更健康的环境。” -
环境部: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治理为今年重点工作
“新污染物的英文用词为‘Emerging pollutants’,‘Emerging’是进行时,说明新污染物可能还会不断增加。” 2022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任勇在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污染物治理,将成为今年固废监管重点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