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22
COP29中国代表团团长赵英民解读资金议题谈判
2024年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拉开帷幕。近两百个国家代表齐聚一堂,讨论地球和人类的未来。COP29被认为是一届“资金大会”,焦点之一是,各缔约方要谈判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在巴库会场,COP29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专访,解读资金议题谈判。 -
“难而正确的路”怎么走?双碳行动者大会探讨碳中和“深水区”
2023年12月7日,由南方周末发起的首届双碳行动者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邀请双碳领域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等各方代表,切实讨论双碳议题,探索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 -
行动是应对气候危机的根本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双碳行动力榜(2021/2022)解读
2022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办,本次大会被称为“落实的COP”,大会敦促各国在COP26成果的基础上,将气候雄心和气候承诺落实为气候行动。 2022年10月27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阐述了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的基本立场和主张,再次聚焦行动与落实,提出真正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依靠的是落实,而不是口号。 从彰显气候雄心到聚焦务实行动,在当前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企业对气候问题虽有共识,但在策略及实践层面,行动差异较大。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争相发布的净零承诺是否符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升温限制在1.5℃的情景?企业发布净零承诺后是否言出必行、是否制定了与其脱碳目标相匹配的战略行动?气候雄心与行动之间是否存在“洗碳”(Carbonwashing)的空间? 为跟踪、研究中国企业及外资在华企业对双碳战略的响应以及绿色低碳转型现状,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起了“中国企业双碳行动力”调研项目,聚焦于低碳转型大浪潮下的企业双碳行动。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2日《南方周末》) -
谈判代表离场,僵局如何破丨COP15日志③
谈判代表离场在气候变化等COP(缔约方大会)的谈判中并不少见,但在CBD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谈判中发生不多。 12月16日将启动部长级的高级别会议,是否会解决核心争议,重新加速整个大会进程,需要高度关注。 -
气候大会可守住“基本线”,但并非应对气候危机的终极方案
相比上一届格拉斯哥气候大会,本届气候大会只能说守住了“基本线”没有退步而已。毕竟在逐步淘汰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在内的化石能源目标上,以及进一步提振减排雄心和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的表述上,本次气候大会还没能做出实质性的进展。 当气候谈判裹挟了太多的政治、经济利益博弈后,可能会带来更多虚假解决方案的出现——貌似是解决方案但其实存在各种漏洞,这将会极大延迟气候问题的真正解决。 气候谈判进程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在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转型等议程上,分别有着各自的内驱力和动力,这无疑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好消息。 -
埃及沙姆沙伊赫气候大会:倒退不可接受
过去50年全球环境方面已经提出了一百多个全球目标,但是其中只有10%得到了实现,有90%的目标落空。“我们希望气候变化能成为那10%,而不是那90%。” 作为一场举办在非洲和发展中国家的缔约方大会,发展中国家颇为关切的损失损害、气候适应、资金问题成为COP27的三大关键议题。 “COP27是一个机会,意味着在世界危机四伏的新常态下,重新开展全球气候合作和行动依旧可能,能为接下来关键的十年注入动力。” -
03:49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解读COP27
2022年11月6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COP27有哪些焦点?发展中国家有哪些核心关切?中方有哪些期待?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全面解读了COP27。 -
专访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应对气候变化,依靠的是落实,而不是口号
未来五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要牢牢把握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中方期待能与各方一起,将COP27打造成以“落实”为主题,以适应气候变化和气候资金为成果亮点的大会。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
最成功的国际公约背后:保护臭氧层三十年,故事并没有结束
这是联合国数百个公约中唯一一个获得所有国家参与的国际公约。三十多年来,履约率达98%以上。许多国家提前实现目标,淘汰了80%以上的消耗臭氧层物质。三任联合国秘书长评价其为“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国际协定”。 中国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30周年纪念大会上,生态环境部表示,中国在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履约机制,实施行业淘汰,注重技术创新等方面为履约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制冷剂的替代之路上,温室气体是新的问题。《基加利修正案》标志着在借助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构建的制度框架和机制下,全球协同应对臭氧层耗损和气候变化。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7日《南方周末》) -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召开在即,哪些中国经验被国际肯定?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我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制度创新。在2019年联合国大会上,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入选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的经典案例。 2019年起,中国已经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信托基金的第一大出资国,多年来也一直是向全球环境基金(GEF)、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捐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