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让南极真正成为南极
南极海冰上的阿德利企鹅。2017 年东南极的佩特斯岛上,1.8 万对阿德利企鹅遭遇了一场“灾难性的繁殖失败”,数千只新生的企鹅宝宝,只有2 只繁育成功并活了下来,其他刚出生的、甚至还未破壳的企鹅宝宝们都被活活饿死。而发生这一灾难的主要原因,除了食物的短缺之外,就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位于东南极洲海域的这片企鹅栖息地出现反常规模的大面积海冰,成年企鹅不得不跋涉更远距离觅食 为期两周的南极大会(即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年会)于11月2日结束了,结果令人失望:会议上提交的3个海洋保护区提案:威德尔海、东南极和南极半岛保护区全都没有获得通过;原本就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南极大会渔船转运协议也没能得到修订和更新…… 大到蓝鲸、海豹,小到企鹅、磷虾,无论是哪一种生命,都无一例外地仰赖着南极的海洋。在海洋的庇护下,它们用各自的方式适应了南极严酷的自然环境,赢得了在那里生活和繁衍的资格……中国迎来气候外交新机遇
国际社会试图在秘鲁利马创造“奇迹”,为2015年底在巴黎达成全球气候新协议奠定基础。中国依然站在发展中国家的队伍中,并没有因为《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改变自己的立场。气候谈判陷低谷 难题留给2015
华沙气候大会原本被期待是“落实”的大会、“资金”的大会,两周谈判下来,变成了希望“落空”的大会。最后时刻各国一系列的妥协虽然挽救了濒临崩溃的谈判,但妥协注定为今后两年的谈判和未来的气候协议埋下重大隐患。多哈能否接过德班的“枪”
《京都议定书》第一、二承诺期之间能否顺利、无缝延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气候资金、技术、适应及能力建设等支持能否给出明确的交代?各国将如何为2015年达成涵盖所有主要排放国的后2020全球气候协议作出准备?请看多哈。气候谈判陷入“形式陷阱”
在《京都议定书》名存实亡,巴厘路线图未完成使命便戛然而止的情形之下,一个新的气候谈判轨道正在形成,2020年后形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减排协议。坎昆气候大会开幕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11月29日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开幕,为期12天的会议将继续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磋商。有专家评论说,坎昆会议想要达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的前景并不乐观,但有望在资金援助、技术支持、森林保护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时这次会议将为2011年在南非举行的下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打下基础。哥本哈根大泡沫
12月19日,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曲终人散。192个国家吵了13天,终于有了一份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对于中国而言,或许挽救我们的环境才是当务之急。领导人峰会召开在即 哥本哈根进入48小时倒计时
分歧仍存,部长级会议谈判进展得相当艰难,但大会主席康妮·赫泽高强调,谈判必须在未来48小时内完成,从而为领导人会晤作好准备。 这将决定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能否最终达成协议。俄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7日与来访的印度总理辛格签署了两国联合声明,表达对全球反恐、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共同立场。两国还就加强军事和民用核能等领域合作签署了协议。中加联合声明
应温家宝总理邀请,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于2009年12月2日至6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气候变化、矿产资源、文化和农业教育等领域双边合作的协议。中方宣布加拿大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以进一步促进中加之间游客、学生及商务人士的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