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平 | 辜鸿铭与香港
1883年英国探险家科洪出版旅行记《横穿克里赛》一书,故意隐瞒对辜鸿铭施暴的情节,单方面指责他爽约退出探险队,使辜氏在西人圈子难于立足。程巍研究员指出,受到科洪的侮辱后,辜鸿铭才变成激进的民族主义者。 -
英国多地发生族裔间冲突:多元化的必然结果?丨快评
19世纪初,英格兰诗人威廉·布莱克创作的“英国第二国歌”《耶路撒冷》(Jerusalem)里的歌词也往往为白人民族主义者引用,将外来移民比喻为“黑暗撒旦”:“圣城是否建在这里,在黑暗撒旦的磨坊之间?”(And was Jerusalem builded here, among these dark Satanic Mills?)布莱克的诗句本是对英格兰历史的讴歌与对未来的祈愿,但今天却不幸成为由“文明的冲突”代下注脚的疑问句。 -
“超级黑天鹅事件”一战爆发110周年:新一代民族主义者如何点燃了火药桶
英德混血、传奇的世界主义者哈里·凯斯勒(Harry Kessler)伯爵在战后回望历史时深情地表示,“那些非常尊贵、老派、普世的事物,那个仍是农业当道的封建欧洲,那个由绝代佳人、优雅国王与联姻王族组成的世界,那个18世纪的欧洲与神圣同盟……这一切都如美人迟暮一样衰弱朽坏,终于消亡不再。”这段精彩旁白呼应了间战期(1919-1939)欧洲“西方的没落”的情绪,也为新时代的到来写下注脚:欧洲不再是老派的欧洲,包括民族主义在内的新兴意识形态,在这个世纪主宰了欧洲。 -
莫迪在牛背上摇晃
印度总理莫迪开启了历史性的第三个任期,而他领衔的印度人民党则获得了一次尴尬的胜利。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旗帜与话语或许一度非常好用,但2024年印度大选表现出的政治形势变化也在发出警示信号:经济不行,口号再好听也没用。 -
印度大选进入倒计时,伊朗总统莱希安葬丨知世分子
印人党的重要得分点是印度教民族主义,但这也是其争议较大的点。这一方面帮印人党固化了选举“基本盘”,但同时基于印度“多元碎片化”的社会特征,这也会伤害到少数族群和边缘区域的利益,从而削弱这些群体的投票意向。 印度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失业率高、“印度制造”也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对印度普通人来说,他们最容易体会到的可能是“没工作”,而不是GDP的增速。 报告显示,事故发生前约一分半钟,坠毁直升机飞行员与伊朗总统直升机队中另外两架直升机取得过联系。此外,在瞭望塔和机组人员之间的对话中没有发现任何可疑情况。 -
印度要改国名为“巴拉特”?或是民族主义强化的一个信号
而表象理由之下,还有现实利益诉求:India是印度“国大党(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使用的,而莫迪的“印度人民党”则是Bharatiya Janata Party。他们宣称“印度教民族主义”主要是为了打击竞选对手“国大党”,争取印地语基层选民(印度的主票仓),毕竟,懂英语者在印度社会里也是少数。 -
司法改革引大规模抗议,以色列政府进退两难
一场冲突在司法改革中酝酿——头一个月,政治上偏中立的希伯来大学暂未公开反对“司法改革”,校园里还能看见针对司法改革的“正反方”的辩论。直到3月26日,以色列九所大学发布了“反对司法改革”联合声明。 建立一个世俗多元的现代以色列,还是塑造一个宗教和民族主义至上的国家?这个分歧始于以色列建国之初。 目前,内塔尼亚胡及其盟友控制着议会120个席位中的64席,如果有5名盟友倒戈,以色列议会将再次动荡。 (本文首发于2023年4月6日《南方周末》) -
泰拳还是高棉拳? “亚洲文化遗产争夺战”几时休
对西方民族主义语境下的现代东亚国家来说,“小中华”意味着非中心的衍生之物,这对其赖以立国的民族主义来说是不可容忍的。因此,对曾经“中心”文化遗产的争夺,也就成为其完成“自我中心”建构的一部分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30日《南方周末》) -
阳后康复该吃肉还是吃粥?当遵循康复营养学、抛弃狭隘民族主义
康复中到底该吃白粥还是该吃富有丰富蛋白质的肉、蛋、奶,以及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是个正常人就应该选择后者。 人在饲养动物,尤其是需要从事重体力劳动的骡、马等大型牲畜的时候都知道,这些动物光吃营养成分较低的牧草是不行的,必须在饲料中加入谷物、蛋白质(鱼粉)、矿物质、维生素,才能保证其健康,怎么同样的问题放在人类自己身上的时候,就自欺欺人起来了呢? -
北非人C罗会梦见马德拉岛的大西洋吗?丨天方足谈Ⅺ
本届世界杯八强,除了克罗地亚,均来自大西洋两岸。这7支球队复杂的球员出身和多元的种族构成,说明国家队并非本质化的民族主义的载体,而是流动的移民史和文化认同的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