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手记丨在这里,笑声往往多过哭泣:我的一次死亡咖啡馆活动记录
渐渐地,一些分享者在讲述自己如何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时,我看见她们笑了。正如死亡咖啡馆这一形式的英国创始人Jon Underwood曾经谈到,在这样的空间里,笑声往往多过哭泣,相比于谈论如何死去,更多人会讨论如何去生。 -
走进死亡咖啡馆:“在死亡面前,谁敢说自己是专家”
分享《獾的礼物》时,文晶领悟到,父亲也给自己留下了两件珍贵的礼物——乐观与勇气。那一刻,对于至亲的死亡,文晶感觉有一丝释然。 在死亡咖啡馆里,参与者会尽量不去评判他人的生死观,“但这种碰撞本身就很有价值”。 作为组织者,赵小白感觉自己的收获远远多于付出。那一个个与死亡有关的故事,让他愈发意识到生的时间有限、死的降临无常,“所以更要深情地活”。 国内学界已经意识到生死教育的匮乏,但很少有人提出到底该怎么做,学者们也偏向从哲学或具体的医学层面研究死亡,较少关注社会应用层面。 (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3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