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国五十年:《又见奈良》背后的日本遗孤
主人给来客表演节目,开场是日本能剧的架势,夫妻俩一开嗓,唱的却是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据杜颖观察,遗孤的三代、四代中不会说中文的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我是谁”的追问终将过去,他们会同化为“真正的日本人”,消融在日本社会中。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18日《南方周末》) -
韩少功 很想特别乡土又特别先锋 | 封面人物
“这是中西文化的一个大碰撞的时代。当时我们很多同行,学苏俄,学海明威,学卡夫卡,写得很像,但在文章里面,我把他们讽刺为‘移植外国样板戏’,很不以为然。我觉得艺术需要个性,一个民族的文化也需要个性” -
解剖记忆中的娘子军
当初红色娘子军编舞的时候,像传统芭蕾一样,演员的手都是松开的。在娘子军成为样板戏的过程中,演员的手都攥成了拳头——用拳头砸烂旧世界。 -
《智取威虎山》:不是自己太强,而是对手太弱
影片总体酷劲儿满满,徐克对动作与视觉的想象力绝对对得起“徐老邪”的称号。不过,一方是连人数都数不清的土匪,一方是神勇无比的共军小分队,这样的设定和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正邪分明高低立显无甚差异,影片还是没有逃脱唱颂歌的嫌疑。 -
上海电影译制厂 记忆之中最美的声音
从十年浩劫的荒芜中走出来,文艺界摆脱了仅有八部样板戏和几部阿尔巴尼亚电影的苍白面貌,译制片重新打开了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 -
高校招生骗局“样板戏”
假冒军校、假造毕业证,它集假于一身,却至今无恙 -
汪曾祺与《沙家滨》的写作——汪曾祺诞辰90周年纪念
江青对于《沙家浜》一抓到底,从剧情、人物到唱腔、舞美、表演都要亲自过问。正是在江青“十年磨一剑”的严格要求之下,《芦荡火种》最终被打磨成为经典样板戏《沙家浜》。 -
在江青带领下观摩美国电影
许多个夜晚,从九十点钟开始,一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有时候一次看一部电影,有时一次看两部。看完了还经常开会、分析。 -
刘索拉:我从来不选择自己
老百姓是你们说什么,他们听什么,老百姓没有偏见。“文革”的时候老百姓听样板戏,就觉得样板戏好,“文革”后你给他灌输港台歌曲,他就觉得港台歌曲好,什么东西听的时间长了,他就觉得好。 -
“文革”中看电影
那是8亿人民8个样板戏的 “文革”年代。因为戏少,为疏解文娱饥渴,就一戏多演,连带无线电加大街小巷的有线喇叭,无休止地播放其中的唱段,搞“饱和轰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