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向左,以色列向右:从知识分子幼稚病到游民心态
中国思想家孟子说过,“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同样能解释为何新移民群体多“游民心态”,而本土民族或扎根几代人的旧移民,往往倾向保守主义。欧洲“独狼”接踵而至:谁是下一个目标?
自马德里连环爆炸案开始,恐怖主义的恶之花在欧洲大陆上放肆生长。随着“基地”“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欧洲本土极端分子受到远程遥控或“精神感召”,成为恐怖主义的帮凶。 “欧洲反恐具有自身复杂性。”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欧洲反恐有三大软肋:一个是情报系统弱,第二是心不齐,第三是历史纠葛深。 (本文首发于2020年11月12日《南方周末》)《寄生虫》:穷人往上爬了很多层,才到富人的地下室
自从今年5月在戛纳摘得金棕榈之后,《寄生虫》火速被超过200个国家买走,不仅在韩国本土观影人数超过千万,还像病毒一样横扫了各国影院。这座韩国历史上的第一座金棕榈,让豆瓣25万用户祭出8.8的高分。有人说,这是一部拍给中产观众的“激素”电影,刺激了大众痛点,引爆了舆论。它究竟是不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呢?焦虑的香港在纠偏
反内地、“蝗虫歌”的背后体现香港市民的焦虑感。港陆落差、生存空间拥挤、公共服务滞后,在极端本土主义感染下被简化为对内地人的指责。所幸理性声音不绝,有责任感及有识之士正在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