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古镇免费入园:发展文旅,当摆脱“门票经济”
周庄倒不如从此宣布一律免费,更彻底地从“门票经济”转型为多元化差异化的运营,变“经营景区”为“经营城市”,这方面国内同样有很多的成功案例。以享誉千年的杭州西湖景区而言,2002年,杭州西湖宣布免费开放。根据当时的测算,免费开放会让西湖每年的门票收入损失2000万元,但是若每名游客在杭州多逗留24小时,全市的年综合旅游收入就会增加约100亿元。- 01:34
国庆旅游,请少些“一锤子买卖”
国庆假期,相信不少人走出了家门,和家人朋友饱览祖国的山河胜景。不过从往年的经验看,少不了有游客不慎掉入景区的消费陷阱,给原本阳光灿烂的旅途带来了一丝阴霾。 前不久就有游客在四川某景区遭遇了“观光车刺客”。据报道,该景区官方售票平台显示“观光车0元”,而游客实际体验后发现,“0元观光车”并不会到达山顶,剩下的路程需要游客徒步,或者租用单程180元可载2人的卡丁车。 目前,大多数名胜的门票价格受政府监管和规范。为了多赚钱,景区就玩起千层套路。不少景区在离核心景点很远的地方新建停车场和游客中心,并以环保、景区保护等名义,不允许游客自驾进入。这就给景区提供了操作空间,把观光车变成敛财手段。 国有景区绕开价格管制,“天下苦摆渡车久矣”丨快评
可以想见,国有景区可能对此还会有新的花样,以绕过对景区运营交通工具的价格管制,譬如把这些设施的兴建与运营承包出去,“民营化”。但总的说来,至少短时间内,门票价格管制+摆渡车价格管制会有效压制国有景区的游览成本。- 01:20
免费救援被迫涨价后,假期来攀岩的堵在了悬崖上
谁能想到,今年五一连攀岩的也堵在了悬崖上。浙江温州雁荡山有游客被堵在原地“面壁”了一个多小时,也有游客挂在山上被冻感冒了。要说堵车还能稍微休息一下,但堵在悬崖上,可比一直往前走累多了。如果想中途放弃,还得先交钱,300元一次的救援服务,比攀岩的门票还贵。 景区也没想到,原本免费的救援服务,结果被游客开发成了旅游项目。因为山上只有一条路,负责救人的教练要从起点一路超过游客,才能放下绳子给游客速降。有人觉得好玩,于是专门来体验这种这种降速救援。景区回应,为了避免救援服务被滥用,半年前“速降体验”才变成付费项目,而且前半段的救援服务不收费。 有网友表示,300元也不算贵,爬到最高的地方索降性价比更高。如果救援价格不高,就容易鼓励游客“体验”救援服务。但如果救援价格太高,又难免有人走不动路,也舍不得花钱呼叫救援,反而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拥堵。“速降体验”给景区带来的流量,也被堵在悬崖上的负面体验败光了。要想让游客有好的体验,严格限流才是最有效的措施。 旅游需求井喷,如何看景区门票预约制?
- 02:4
多地“挡景围墙”先建后拆,该经营景点还是经营城市?
最近,多地“挡景围墙”先建后拆。只“经营景点”,要在单一景点中最大化压榨游客的钱包,那就只能通过高额的门票、高额的景区内消费来实现。而经营城市,就会把景点当做吸引游客的“诱饵”,把漂亮的景区免费开放,让游客流连忘返,一来再来。你身边的景区是否也出现过“围墙挡景”呢?你认为发展旅游经济,究竟该经营景点还是经营城市?来说说吧。 筑墙挡景背后,旅游景区也玩资产证券化
不少地方将旅游景点纳入城投平台资产,以门票收入或景区设施使用凭证作为底层资产进行抵押,打包成金融产品向社会融资。 提高社会融资的第一步是拆分经营权,将这些经营权出售也能为景区带来收入。 风景名胜区内的索道、观光车船等游乐设施的使用凭证均能被用作融资底层资产。“关键是有稳定的现金流。” (本文首发于2023年7月6日《南方周末》)在桂林上景区内厕所要买门票?当问是非曲直,不应无原则偏袒一方
当景区与游客发生纠纷时,有关部门对当事游客不分缘由地加以维护,动辄对景区“从重从快处罚”,其做法未免矫枉过正,也未必被广大游客所真正认同。毕竟,忽视旅游市场参与一方合法权益的管理心态,不问事情是非曲直,不符合法治之道。权力运用应当谦抑与合法。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建立于依法运行基础上,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做法都不可取。桂林通报游客进景区上厕所要买55元门票:景区整改
张家界惊魂记:遇上猴子“打劫”
被猴子抓伤后,我挨了8针。景区门票含保险,疫苗费用由保险公司支付。我心下叹息,原来景区管理方考虑得如此“周到”,从接诊到理赔已是一条龙服务了。 让我感到震惊的是,景区主动喂食、且放任游客喂食猴子,导致猴子对投喂产生依赖,丧失了野外觅食的能力,没有足够食物就会攻击人,这就是我遭遇飞来横祸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