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中印参与,全球重大议题很难解决”:访印度前驻华大使
我在中国工作了很长时间。但那时候,我都是以外交官员的身份在中国工作。而今天,我是以研究中国问题的印度普通公民的身份到中国参会,试图读懂中国。这是两个不同的视角。 历史上,两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后续落后于世界发展,如今中印正在重新崛起,“双方应该互相支持”。中国和印度很像,我们可以学习彼此的经验。 印度将保持独立的外交政策,在某些议题上,我们会和美国日本合作,但在一些问题上,我们也可能与它们存在分歧。 -
01:17
“教授的教授”陈寅恪丨那年今日
1890年7月3日,陈寅恪生于湖南长沙的名门世家。他少时家族衰落,十二岁时随兄东渡日本,此后“奔走东西洋数万里”,辗转游学十三年。他能运用十几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并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晚年在中山大学度过。他忍受着失明与膑足的痛苦,以口述的方式写就两部重要著作,《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他一生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自由,他的墓碑上镌刻着其终生恪守的人格理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人工智能教父”为何反对人工智能:AI会伤害甚至毁灭人类?
现实世界,除AI之外,人类的科学研究正在众多方面取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突破:正在研发的“人造子宫”将代替女性自然分娩;Google旗下DeepMind的AlphaFold算法,已破解几乎人类目前已知的、超过2亿种蛋白质结构;日本九州大学林克彦生物学团队,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首批完全由雄性小鼠提供遗传物质的、只有父亲没有母亲的小鼠;全球首批由机器人操作人工授精的两名女婴诞生,将使试管婴儿的成本降低70%…… -
回忆恩师周一良先生
我虽然选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但对于世界史尤其是日本史也很感兴趣,特别喜欢听周先生讲的日本明治维新史,这一直影响到我后来的研究方向。 -
鱼也有自我意识
日本大阪的一个研究团队通过试验发现,当某些鱼从照片中看到自己时,它们会认为“这是我”。 -
正在被一些人怀念的居家办公:提高工作成效抑或方便摸鱼?
一面是打工人觉得自己工作时间变长了,心存抱怨。另一方面,老板也未必满意: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所长森川正之研究表明,在办公室的工作效率为指数100,到2021年,被调查者的居家办公平均效率仅为78,这说明:在居家办公时,很多人边玩边干、边吃边干、边做家务边干,工作效率不高。 -
金文京:汉文如何在东亚世界传播与变迁
与欧洲很不一样的是,古代东亚的交流主要依靠书籍。 所谓的“读杜会”,就是专门研读杜甫的读书会。读书会是日本关西地区的大学通行的治学方法,师生共聚一堂,逐字细读研究对象,有时一场读书会持续十几年。 (本文首发于2022年11月24日《南方周末》) -
文艳蓉谈日本“白居易热”:“日本人研究白居易,也是在研究他们自己”
“西方汉学是一个旁观者角色,因为他们不能参与到我们的文学创作当中去。而日本汉学其实是一个参与者,日本人也使用汉字,所以他们在研究的时候,就有非常亲近的地方。” -
朝鲜、越南、冲绳是如何过清明节的
日本的本土没有清明节,这和日本独特的宗教文化心理有关。日本大规模学习和吸收唐朝文化,是知道清明寒食这一中国习俗的,而没有将这一习俗移植到日本,显然是有意识选择的结果。据刘晓峰《寒食不入日本考》的研究就认为,日本文化有独特的“秽”的观念,将死亡视作一种重要的秽,要尽可能地避免触秽,而尸体、坟墓就被认为是有秽的存在,“有鉴于尸体有秽,尸体的停放处(包括埋葬处)有秽,流行于唐朝的扫墓之俗不可能移植于日本”。 -
破解840年前超新星爆发之谜
在距今840年的公元1181年,中国和日本的观测者都记录到一次超新星爆发,最近,一个由香港大学领衔的国际科学家团队公布了对这次爆发事件的研究。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30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