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杂志一篇读者来信,为何成了大学口中“零的突破”?
钱锺书小说《围城》里虚构了一个“三闾大学历史系主任韩学愈”的人物,此君在应聘教职时自称“著作散见美国《史学杂志》《星期六文学评论》等大刊物”,引得校长高松年“不由自主地另眼相看”,因为“在外国大刊物上发表作品,这非有真才实学不可”。然而事实是,韩学愈的作品发表在《星期六文学评论》的人事广告栏与《史学杂志》的通信栏,内容是让人捧腹的自荐学术助理与索取过刊。以此观之,这起“学术乌龙”也堪称“当代韩学愈”了。雷立柏 | 知识就是权力:白晋的西学梦与康熙的帝国策略
康熙对欧洲文字、文学和思想并没有强烈的兴趣,也不太理解。他掌握一些与数学有关系的知识,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但同时要阻挡这种知识向汉人的传播。沈喜阳 | 《锦瑟》别解两种
《锦瑟》可解为一首七律版的“文赋”,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刻画文学创作的过程,与李商隐个人身世毫无关联。玛雅文明失落了,不过玛雅人还活着
在中文互联网上,玛雅人经常被当成早已灭绝的古代民族,以壮丽的金字塔、发达的天文学而著名。他们也是各路神秘学读物最钟爱的话题,常被称为“消失崩溃的外星文明”。然而玛雅人并未消失,今天仍是其家园的主人。彭伦:做好文学的生意
在信息碎片化、人们对消费更谨慎的时期,彭伦和他的同事们做的书却卖得不错。我们与彭伦聊了聊,做出版这行怎么活下来、活得好?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徐则臣谈《北上》:写自身经验里的东西,故乡才慢慢开始出现
“跟书之间的关系稳定了,你跟生活之间的关系也就相对稳定,跟这个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你只有在你最真实的生命里,找到最真实的修辞,才能把写作上和表达上的潜能充分施展开。 历史不能外挂于小说,不能外挂于小说人物,要内在于这个故事,内在于人物的命运,才有意义。茅奖作品改编潮再现,碎片化娱乐时代,严肃文学再次“挺身而出”
在与短剧、短视频的竞争当中,长篇幅的优势得以再次展现。“大部头”所特有的史诗感、沉浸感、包容性,以及连续观看所带来的角色融入、受众心理成长等,都体现了严肃文学的魅力。《红楼梦》舞剧300场:一场与青春告别的“东方幻梦”
舞剧打破了原著的时空界限,镜面装置折射出虚实交错的平行世界,通过舞蹈戏剧构造的方式,李超让十二金钗聚首于惜春笔下的“大观园全景图”。 帷幔掀动的速度、道具降落的时机,都是文学的暗语。论AI:它可以临帖,但无法模仿那只独一无二的手
诗不是知识(数据)的总结、精炼、量化。人通过创造的细节创造了世界。诗总是发生于一个活着的身体,一个充满私人细节的场,细节就是“生生之谓易”。它(AI)连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的能力都没有。细节只保持在私人记忆的黑暗仓库里,AI无从窥见。AI发来了一篇投稿:文学创作中的信任危机何解?
越往后读越不对劲,开篇还是孤儿的女主居然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说,“爸,我决定回家继承家业。” “我们抵制AI稿,就是抵制质量很差的稿子进入市场。如果用AI写出来有爆款文潜质的稿子,是不是AI也无所谓。” 即使有大纲,也不能证明文章就是自己写的,甚至“一个字一个字敲的过程中也没有办法证明是不是用了别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