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针如吃饭,这届学生党的毕业愿望清单必选项:医美
每年6月毕业季,前往整形医院咨询的人数和手术量比平时增长25%以上,其中70%都是当年的高考生,每年暑期的整容人数会比普通月份多出80%以上,绝大多数都来自学生群体。 这届学生党们的毕业愿望清单里,医美也许早已写在了旅游的上方。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这届年轻人为什么沉迷微整形。 -
健身房文化图景:“消费文化如何迫使人投入运动”
“如果有女生在健身房很自信地练,会同时引起男性和女性不愉快。女性会觉得,你这样不太女性。男性会觉得,你挑战了我的权威。” “健身房是身体消费产业下的一部分,身体消费有整容、美容、对身体的养护,健身只是消费文化的延伸,让身体变得更加适合消费,你要练成什么样,能够穿上什么样的衣服,符合潮流工业的审美趋向,这背后有更大的文化推动、宣传什么样的身材是理想身材。” -
十年32场外科手术,“换脸女孩”的整容活法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出重点打击医美广告制造“容貌焦虑”后,医美行业风声鹤唳。做过32台医美手术、132个医美项目的欧阳莹莹,是在制造容貌焦虑吗? 欧阳莹莹将自己定位为医美KOL,“帮更多人在变美的路上少走弯路”。这显著改善了她的生活,以前欠的11万“美丽贷”,现在她一个月就可以还掉。 亲情是欧阳莹莹唯一的软肋。有一次,母亲忍不住问,“你做这些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会多心疼”。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16日《南方周末》) -
苏州:烟雨别仓街
有人说:“苏州没有了小巷,就像人脸没有了五官。”我的仓街,现在已经五官残缺不全。我只敢在这烟雨濛濛中回望它,若隐若显的样子不至于面目狰狞。 再看看仓街的那些同胞手足:平江路、山塘街、木渎老街……倒是有点像流水线上整容出来的网红、女明星。 -
“医美贷”陷阱:应聘高薪工作,先要贷款整容
年轻人通过看似独立的招聘公司入职医美机构,然后再被医美机构介绍给贷款公司,最终落入贷款陷阱。 北京案件中披露的信息显示,一个整容项目,收取消费者的金额是9.6万元,但医院仅收取1.2万元,其余的8.4万都归中介商“王总”,占比87.4%。 许多中介还会把做医美的女孩发展成下一个中介,只要拉一个朋友来做医美,手术费可以减半。类似的传销行为,加速了医美贷的野蛮生长。 (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1日《南方周末》) -
格斗者张伟丽UFC卫冕成功:这是专业的胜利、意志的胜利
张伟丽擅长的技术是站立击打,而且是泰拳式的站立击打技术,这场比赛张伟丽也是靠强大的站立输出把乔安娜打成了ET的造型,获得了一个“整容师”的雅号。今天张伟丽打完一场比赛,各大官媒第一时间就报道推广,微博话题热度更是达到了3亿左右的热度,这不光是张伟丽的胜利,也是中国格斗行业的胜利,更是中国女性的一种胜利! -
3天学会做整容,宾馆会议室里手术…如此医美,要美还是要命?
她们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微整形、塑身、减肥等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听到。 然而在某些生活美容场所中,由于利益等原因的驱使,却在暗地里实施着一些超出经营范围的医疗美容行为。 -
混血网红隆胸记
中国整容整形业平均每年因美容整形毁容毁形的投诉近两万起。但这并不能阻挡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医院,“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
韩媒曝韩国整容业乱象:你花巨资去整容,中介抽50%佣金
韩国美容每年吸引了大批外国人慕名前往。不过,随着大量美容院的兴起,韩媒提醒:小心非法美容和整容广告,因为有四成广告是违法的! -
记者手记 | 我还未进入更狂热、更有戏剧性的地带
宋慧乔宋仲基离婚和范冰冰李晨分手的消息接踵而至,朋友圈里的民营医美机构从业者们的回应是:只有自己的美丽与人民币不会跑,相信爱情不如相信保妥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