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海淀六小强”开始考CAE:小升初为何越来越卷? | 快评
名校的实质在于要有好的生源,好的生源是第一位的,名师是第二位的。在这个意义上,就近入学时代、密考时代的名校,真正支撑名校声誉的是通过密考过关入学的优质生源,他们才是名校声誉的生产者,通过就近入学+抽签或实质性的关系铺路+形式上的自主招生入学的两类学生是名校声誉的消费者。 -
大类招生再收紧,仅“少数高校”可实行
据《光明日报》报道,早在2015年,某高校城建学院土木工程大类的学生,最终甚至只能以抓阄的方式,选择自己的专业。 港校和内地合作办学的机制能否为大类招生带来更多可能性?“关键还是在于学校招生的自主权有多大。”储朝晖认为,相对而言,港校的招生自主权,比内地高校是更大一些的。 -
保研众生相:占比越来越高,学生学校互“鸽”
近两年视频面试普及,一个学生同时获得多家高校录取资格的可能性变大了,这样的人被戏称为“海王”。 为了确保保研名额不被浪费,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另一个办法:超发录取资格。 不同于国外高校和学生单纯的双向选择,在中国,至少是三个以上主体之间的博弈,各方关系更加复杂。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14日《南方周末》) -
北大退档风波:考生回应“我个人意愿也是放弃”
被退档学生已重新回到河南某高中的课堂,而北大究竟能否退档国家贫困专项计划,成了近日来被舆论和学者争论不已的话题。争议的关键在于,分数达到要求是否意味着北大不能退档。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河南省2012年至今的招生政策发现,有一条规定始终存在:“……是否录取以及所录取的专业由高校自行确定,高校负责对已投档但未被录取考生的退档原因做出解释。”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这可以理解为教育考试院给学校自主录取的权利(或者说尊重学校自主权),但现实中是不允许学校随意“自主”决定退档符合条件的考生的。 -
史上最严自主招生文科生很受伤:文科生真的没“前途”吗 ?
文科生“忍气吞声”了三年,想着到了高考“一雪前耻”。不料,理科生更容易考上本科。 文科生的难处,还没结束。毕业时分才发现,工作难找,起薪更低。数据显示,本科生就业率较高的前50位,理科专业占了82%,其中前10位全部被理科专业占据。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文科生真的没“前途”吗? -
40余所高校启动自主招生 多校取消文科招录计划
-
真相 | 得了奥赛金牌,孩子能“保送”美国名校吗?
美国大学自主招生,没有“保送”一说,奥赛金牌可以成为某些美国名校的敲门砖,但份量不足以成为板上钉钉的通行证。 -
议教 | 招考分离、自主招生,为何每走一步都遭质疑?
回顾2018年的高等教育发展,有两个令人关注的事件,一件是10个省宣布高考改革暂缓,另一件是教育部发布“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提高大学教育质量。 舆论分析这两件事时,基本都是分开来看,而其实,高考制度与大学人才培养纠缠在一起,两者本应形成良性互动,高考制度促进大学提高招生、培养质量,大学高质量的招生和培养,为优化高考制度提供动力。然而,当前的高考制度和大学人才培养并未形成良性互动,这导致高考改革难,大学培养质量也难以提高。 -
正视高校招录公平
长远看,理想的模式应是对“自主招生”这四个字循名责实,即让高校与学生拥有最大限度的选择自由,高校可以自由选择学生,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高校,从而让每一方都通过竞争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 -
2019年大学自主招生门槛升高:压缩名额!优惠分降低!考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