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徒法不能以自行——新慈善法配套三规章解读
9月5日,修正后的《慈善法》正式开始施行。与新慈善法相呼应,《慈善组织认定办法》和《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完成修订发布,《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正式出台,从法律规范层面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
知识产权保护,慈善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
公益人士要挟患儿母亲陪睡换捐款?慈善组织有权力控制,祛魅正当其时丨快评
控制权才是真正的权力。理论上,善款属于捐款人,慈善机构工作人员只不过是受人之托,按照捐款人的要求将这些用到特定或不特定的受助人身上,但事实上,这钱一到慈善机构手里,控制权就属于其负责人,TA想怎么花、拨给谁,基本就是TA本人说了算。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才看到曾有人把好心人的善款变成了胁迫受助女孩“献身”的诱饵与工具,玷污了善款,也玷污了捐款人的善心。 -
从内部管理看儿慈会事件的“偶然”与“必然”
民政部关于儿慈会事件的全面调查随着通报的发布暂告一段落,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对其内部管理情况做了初步扫描,分析显示儿慈会在筹款额和业务量增长迅速的同时,其对机构队伍建设、项目精细化、志愿者规范的重视不足,一定程度上为“偶然”发生的违法违规事件埋下隐患。 -
《慈善法》修改:全面加强监管的时期来了
此次《慈善法》修改强化了对慈善活动、慈善组织、慈善募捐等的监督管理,或会再次改变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观感。 -
徐丹:把好事做好,《慈善组织良好服务行为指南》 | 2023筑梦者公益大会
-
从0到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化之路
“一带一路”不只是商贸往来,更强调文化交流、民心相通,这为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开了一扇窗。“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的步伐有所加快。在中国取得良好成效的减贫经验、品牌项目在海外逐渐形成了国际影响力。然而,海外开展公益慈善项目,面临远比国内更复杂的形势和更严峻的考验。一切尚在起步,互帮互助及抱团取暖显得格外重要。 -
履责,再出发——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解读
2023年是南方周末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调研的第20年。 20年来,企业社会责任从一个小众概念发展成为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从公益慈善、依法纳税、创造就业扩展到创造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从“寥寥先行者”的关注发展成为政府、行业商协会、媒体、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的多方推动。 20年来,南方周末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研也紧跟时代发展浪潮,调研指标和榜单体系经过多次调整和升级,从而使调研榜单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度量衡”,担当中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参考线”;每年隆重推出的社会责任榜单记录了中国企业的履责成绩,也见证了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成长变迁。 (本文首发于2023年7月27日《南方周末》) -
定位与传播,公开和透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品牌治理的探索之路
中国公益慈善组织面临着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要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身体力行,紧密围绕品牌治理、品牌定位和品牌传播等三个方向,打造卓越的公益品牌。本文根据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贝晓超在2022年南方周末“筑梦者”公益大会发言整理而成。 -
让公益信托和慈善信托成为中国信托业回归本源的机会
慈善信托自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施行后登场,经过6年的发展,累计设立854单,财产总规模40.86亿元,但发展势头并不乐观。公益信托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以下简称《信托法》)出台后一直被束之高阁,案例寥寥无几。信托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公益/慈善信托的发展也许不能完全依赖金融业,而是要依靠慈善组织和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