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黑板上拆解男人:“相亲分析师”的套路与生意
南方周末记者浏览了100条相亲分析视频发现,这是一种可复制的套路:不用出身专业,情感状态单身也无妨,只要对着镜头套用情感公式推理故事情节,就能斩获流量。 无念接二连三抛出绝对化的定论,频划重点:不写工作,就是没有工作;头婚找头婚,二婚找二婚;正经男人谁研究星座;肌肉块练得非常好的男人难成大事,不务正业。 “咨询跟课程就是情感赛道的主要变现方式,你光出小黑板系列就不赚钱,就这么简单。”无念直言,“相亲分析师”的红利将会很快消失,最后只是沦为乐子。 -
李松蔚被控“利用心理咨询实施性侵”:凸显心理咨询行业伦理的脆弱性 | 快评
心理咨询行业的伦理守则对来访者与咨询师都相当脆弱,任何一方都很容易逾越伦理的界限,不成比例地侵犯对方的权益:咨询师单向的性侵,来访者单向的钟情妄想,双方双向的性移情与情感关系,等等。且不说“谁负责”本身就难以认定,事后也会存在“追责难”的问题。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本应只是银货两讫的民事交易关系,却呈现出比师生关系更显复杂的样态。 -
花高价找“高富帅”?婚恋网站的“结婚保”与“VIP”套路多
当有客户到店后,负责面聊的情感咨询顾问则要运用话术引导,比如,“相对于动辄几百万上千万一套商品房,花万把块找到爱人很值”,再展示其掌握的优质备选人资料,诱导用户签约付费。 -
万人围观“心理咨询”:谁会在直播间敞开心扉?
咨询师走入来访者的内心需要经历很多次深入交谈,但“在不稳定的直播间里,弹幕可能会影响来访者的下一句话”。月之常向观众强调,连麦不是正式的心理咨询。 在“Lacan心理”公众号创始人看来,很多网红咨询师热衷于“一位来访者遭受了怎样的苦难,在我的帮助下重获新生”的故事套路,将直播作为营销宣传和获客手段。 心理咨询师和情感主播常被混为一谈。平台方也提醒了尹绍雅,认为他们分析家庭、婚姻案例的短视频是在打擦边球。“但只有这种形式老百姓才能听懂。” -
“劝和不劝分”已经out了,豆瓣劝分小组正在兴起?
“劝分不劝和”的吃瓜群众随处可见,但“宁教人打仔,莫教人分妻”的观念俨然已经过时。“劝分”热潮在豆瓣上可见一斑,“豆瓣劝分小组”今已集齐30万“分手大师”,网上咨询情感问题就像百度看病,“癌症”起步,分手为上策。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人们为何这般热衷于劝别人分手。 -
新冠时期的离婚 ,“都是蓄谋已久”
身在武汉的婚姻情感心理咨询师田子君,新冠疫情期间接到当地一对年轻夫妻的来电。电话中,小两口为应不应该支持自称治愈多名新冠病人的“神医”李跃华,争论得不可开交。 -
希特勒仍然影响着德国的儿童教育?看看德国人对一本育儿手册的反思
1934年,德国女医生哈赫根据自己的育婴经验写了一本育儿手册《德国母亲和她的第一个孩子》,提出从婴儿起就训练孩子的纪律性、整洁性、秩序性和情感抑制力。由于她的主张受到纳粹的推崇,该书成为纳粹妇女联盟开设的妈妈培训班的教科书,数百万年轻的德国女性接受了哈赫育婴法的培训。很多心理咨询工作者认为哈赫的育婴手册至今仍然在影响着德国人。 -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信了Ayawawa的邪?
“她的想法是100年前最愚昧无知最俗气的女人的想法,没有一点现代女性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