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9
“慢慢熬过去”:走出积石山地震那一夜
2023年12月19日,在积石山6.2级地震第二天,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便组建了一支16人的心理救援队赶赴震区,如今已有更多医生提供线下与线上的心理援助,他们在携力帮助幸存者走出心理创伤的世界。 -
首支心理救援队进积石山:陪伴遇难者家庭这五天
与其他救援队员携带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不同,心理救援队出发前准备的是儿童绘画用的彩笔、白纸,以及紧急采购的毛绒玩具、棒棒糖。 “老鹰捉小鸡、丢手绢、五根蜡。”胡瑾娅称,他们带着小朋友玩的都是自己儿时的游戏。在地震这样的灾难背景下,孩子们的笑声太重要了。 陈琼琼认为,在这种灾后心理救援中,大多数时候救援人员只是“搭把手”的角色,她相信当事人有自己的力量。“缺什么给什么,这就是心理救援,不是非得用上心理学的技术方法。” 12月22日,刘振中称,第二批心理救援队共70名队员已抵达震区。与此同时,他们还在线上集结了北京、上海、陕西、山东、宁夏等地的心理专家,也有70名。 -
01:59
现场直击丨搜救困难重重:第一天救出1名幸存者清理9具遗体
中国赴土耳其马拉提亚的救援团队中,有一支来自江西人防蓝天救援队,他们于2023年2月9日抵达后立即展开了救援工作。成员之一刘凯敏是上饶市万年县蓝天救援大队队长,曾参加过“5.12”汶川大地震和雅安地震救援,他向《南方人物周刊》介绍,目前的搜救工作依据当地志愿者提供的消息和生命探测仪的探测情况展开,寒冷的天气、持续不断的余震以及坍塌严重的建筑给救援工作增加了重重困难。生命探测仪能够感知到微弱的呼吸,但因搜救困难,被困者往往撑不到救援通道打开的时候。2月9日,刘凯敏所在的救援小组救出了一名四十多岁的男性,同时清理出了9具遗体,遗体移已交给当地军方处理。2月10日,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一座已经坍塌的7层建筑的废墟中搜寻幸存者,截至当地时间2月10日下午16时,他们向下挖掘到了第二层,还在艰难地清理障碍,救援工作将持续至凌晨。刘凯敏感慨,“能参加救援,心理承受能力要特别好。” -
问诊乡村儿童“心病”:两项研究万份问卷,一场来自城市的心理救援
心理咨询师将多个同班学生存在的自残行为视作“群体学习”。孩子没有情绪出口,看到其他同学有类似做法,会认为那是一种“勇敢”的行为。 乡村儿童面临的心理困境看上去都很严重,但背后是最简单的需求:需要有人陪伴,听他倾诉,和他一起去面对成长的问题。 约定心理咨询时间到了,屏幕那边却迟迟不见动静。反馈的原因五花八门:项目对接的老师忘记了,老师拖堂,孩子请假没来上学等等。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2日《南方周末》) -
穿越汶川 | 灾后心理援助: “疗愈学生的同时也是自我疗伤”
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心理援助在中国被更多人了解,也因此成为我国灾后心理援助的“元年”。最早派出心理救援队的是唐山市政府,因为“唐山人知道这种痛”。 -
穿越汶川 | 灾后心理援助: “疗愈学生的同时也是自我疗伤” (从135633复制)
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心理援助在中国被更多人了解,也因此成为我国灾后心理援助的“元年”。最早派出心理救援队的是唐山市政府,因为“唐山人知道这种痛”。 -
各路“心理救援部队”火速入川
死亡群众的家属和受伤的灾民以及其它需要心理援助的灾民不下50万,参与救助的军警部队和医护人员亦不会少于10万人,大概有60到100万的人员需要直接的心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