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待媒体岂可“内外有别”
台湾地区前几位领导人蒋中正、严家淦和蒋经国,从来不见台湾记者,但是经常接见外国记者,宣布国家的大政方针。这些谈话,经外国媒体公布后,才由“行政院新闻局”和“中央社”翻译,送台湾新闻界转述。 -
台湾民众何以怀念蒋经国
台湾TVBS电视台曾做过一次广泛的民意调查,问大家谁是他们心目中最好的领导人,结果蒋介石得票9%,蒋经国得49%,李登辉12%,陈水扁8%。常被人误解有“省籍情结”的台湾本地民众,给李登辉的支持度不到蒋经国的四分之一,给陈水扁的只是蒋的零头。 -
星巴克“入侵”灵隐寺?
连锁咖啡店星巴克最近在杭州西湖灵隐旁开了一家新店,被反对声音称为“美国饮食文化侵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灵隐寺是东晋时期印度僧人慧理兴建的。源于印度的佛教,入中国则中国之。我们对于很多外来事物,或许亦应如是观。 -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台湾有一桩“长跑”21年的杀人案件,三个涉嫌人被法院三次判死刑,又三次判无罪。本来这事还没完没了,却碰上台湾开始施行一项新法律《刑事妥速审判法》,依该法规定,凡法院第三次判决无罪者,检察官即不得再上诉,这才算“结案”。 -
既怕别人看不懂,又怕别人看得懂
中国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写文章也就左支右绌、欲说还休。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还比较容易处理,最难的是为尊者讳。所谓尊者,多指在上位的人,也就是有权有势之人。如不讳亲者,不讳贤者,最多于心不安、受人批评而已。 -
【文化解码】“最牛”校长,不信今人无古贤
对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形,学校不鼓励孩子揭发父母,撕裂亲情,这是一种违反人性的做法。这话说得极是,但犹有可斟酌之处。即使是成年人,也未必应该主动、或受人鼓动揭发父母的某些言行。 -
【阅读】我们在谈什么(7)
大陆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台湾说“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两岸“一个都不能少”的,不是那个“一”,是那个“人”,那个“孩子”,以及他们身上背负着的家国的“希望”。 -
无树令人俗
任何一个想要现代化的都市,如果只有高楼,只有地铁,没有树木,那是现代化不起来的 -
银行玻璃柜的“比例原则”
为了阻止屈指可数的少数意外,却给全体国民造成不便,这能符合“比例原则”吗?中国正在“大国崛起”,在这个过程中,惰性愈少,则崛起愈快 -
民为贵服务观
医院电话挂号,银行拆掉玻璃窗,简化户政机关办事程序——这些服务上的问题,一道命令就可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