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首先提出“八小时工作制”的人,竟然是……张之洞?
当时西方国家与清廷之间经常存在“信息时差”,许多在西方通行的做法在中国要多年之后才知晓。张之洞1888年(光绪十四年)已获知“八小时工作制”,近乎“同步”,他的信息来源是什么,暂时未查到可靠记录,但仍可从三个人物身上猜测。 -
胡适之父胡铁花之死真相
胡传是病死的,但他是被刘永福囚禁、耽误了治疗导致病情加剧而死,并非正常病死。 -
张之洞为何再三邀请他北上?陶福祥与张之洞的“岭学流传中原”计划
学海堂继承了清代经史的正统,又有不少弟子兼擅实学,这是他们受张之洞重用的主要因素。 -
张之洞与胡适之父胡传的海南之行
光绪年间徽商衰落,“小镇做题家”胡传深知内地官场“内卷”严重,只有走向边疆才是出路。他先是远赴东北严寒之地寻找机会,继而受命入海南,因感染“瘴气”不得不离开,最后在台湾找到归宿。 -
上野寻踪: 倾听历史与艺术的脚步声
曾经,上野是明治政府为了否定江户幕府统治,并展示自身近代化意愿而倾力打造的一处舞台;后来,上野成了日本民众乃至有志于艺术创作的中国青年接触、了解西方艺术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场所。 出于对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的探究及欲雪甲午战败前耻的民族感情,再加上一衣带水的地理优势和低于欧美的留学费用,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曾出现一股“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张之洞)的留学热潮。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3日《南方周末》) -
张之洞 武汉十八年 | 封面人物
18年深耕湖北,位列“晚清四大名臣”的张之洞在武汉创制了中国第一个兼及工业、教育、军事、交通的全方位区域近代化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并从实践探索到理论总结,做好了成为“清末新政”总设计师的一切准备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第一善事:张之洞父子如何劝人读书
黄庭坚《平原郡斋二首》有“北窗风来举书叶,犹似劝人勤读书”句,颇富诗意而大佳。古往今来,“劝读书”者极多,最常见的是要子孙多读书,从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到清代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皆属此类劝读。 -
南北粤汉路 无复问西东
这是你可能不知道的粤汉铁路,它就像时光隧道,把人带回波谲云诡的20世纪,在泛着金属清冷光泽的铁轨上,可以与赫赫名人相逢:张之洞、詹天佑、孙中山、毛泽东…… -
福泽谕吉的预言
对照两本《劝学篇》,明显感到张之洞与福泽谕吉完全不在一个精神层面上。张之洞提倡的“宗经”、固守的“三纲五常”和津津乐道的“中体西用”,正是福泽批判的迂腐谬论;而福泽提倡的“平等”、“民权”、“独立”、“自由”、“文明”之论,正是张之洞批判的异端邪说。 -
新政纲领:“江鄂会奏变法”第二折
刘坤一、张之洞试图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整顿吏治,整理财政,建立清廉高效的政府来领导新政;一方面采用外国在教育、军事、法律、技术等领域的成法,加速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以使国家早日走出困境,安定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