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伟 每个人都需要一盆薄荷丨2024青年力量
在高速竞争和倦怠袭来的时代如何寻找出口,这是当下所有人都要面对的课题。哲学学者王小伟在教研之余,借由对老物件的书写,提示我们去审视人与物的关系,以及技术进步与真实感、幸福感之间的张力。他并非建议的提供者,但这份对日常的珍视和毫不艰涩的表达,无意中切中了社会弥漫的普遍情绪,从哲学的角度唤起了对生活的另类想象和改善的可能。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当上班的年轻人爱上越变越“丑”
如今“上班比丑”成为一种网络热潮,折射了打工人对于当下工作环境的某种不满。与其上纲上线指责年轻人,还不如去想想如何提升打工人的工作幸福感,让“上班美”成为可能。 -
护理和康复有多重要?市场需求有多大?
很多人还喜欢把工作分为“管人的”和“伺候人”的,导致无人愿学护理和康复专业,以免以后去“伺候人”。其实,大家都会老、都会生病,14亿人的医护需求,不但是巨大无比的市场资源,同时也是必须得到重视的社会责任。几千万人都一窝蜂去造电动车、造芯片、造火箭未必有好结果,而护理、康复专业,真需要上千万人,甚至更多参与和投入,才能大大提升国民的幸福感。 -
有了大桥和国道,进出小岛不再“等风停”丨记者过年
十年回望,这是一个双赢的共富故事。动辄百亿投资的跨海大桥无疑能为岛民带来便利和幸福感,但原有的十几万渔民难以负担起昂贵的大桥,新落地的千亿园区却足以为岛民提供大桥。 -
用经济手段刺激生育可行吗?看不见的“意愿”“幸福感”更关键
以设想中的某个统计目标(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生育率)作为政策依据不仅是一种认知误区,更可能因为古德哈特定律(当一个度量成为政策目标,就不再是一个好的度量)的聚焦效应而造成严重后果 (本文首发于2023年1月19日《南方周末》) -
最具幸福感城市,能以客观指标评选出来吗?
从人口数据的变化情况来看,无论上海、深圳在不在榜单上,它们都是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事实就是,很多人都在用脚投票,表达着对一个城市的肯定。而一些城市即便是在榜单上,可能也是人口净流出的城市。所以与其大费周章、耗时耗力地组织评选,还不如直击问题的核心:为什么有的城市人口在增加,而有的城市人口在减少?为什么有的城市人们愿意来,而有的城市人们不愿意去? -
分手方式不同,结果大不一样
一项基于德国家庭数据的研究发现,伴侣关系破裂后,主动分手还是被动分手,结果大不一样。相比主动分手的人,被动分手的人总体上要用更长的时间来完全恢复。长远地看,双方在幸福感、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以及经济状况等方面可能将经历不同的人生轨迹。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叹”垂虹:无影脚佛山的柔情瞬间
佛山人情味很浓,这在一线城市几乎没有,有也没有佛山这么强烈。 “住在这里幸福感好强啊,你觉得吗?” “不觉得哦。” “身在福中不知福。” “那你搬回来住咯。” “就是时不时回来逛逛吃吃才会觉得幸福呀。” -
川西坝子,遍地肥肠
那是每天只有清汤寡水的匮乏年代,一顿如此丰足、肥腴的美食骤然降临,跟日常的反差得有多巨大!刘婆婆他们纵情享用的那一幕,胃肠与心肝肺腑同时遭强力安抚的无限酣畅与幸福感,我仅仅在旁边看着,也被剧烈地辐射到了。 1980年代初期,成都每斤猪肉7角8分,一斤大肠仅5分钱。现在猪肠的售价已接近猪肉,一斤卤肥肠更是要卖百元上下。人们追捧肥肠,已纯粹是因为热爱了。 -
农行广东分行:用心用情用力服务 提升新市民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