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24:空间里的松弛感,哪些城市能给你?
什么是自己的活法?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着“理想之城”的面貌。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连续第五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近30个量化指标,从生活舒适、市民引力、市民待遇和公共空间体验四个维度观察当今中国诸城现状,找寻城市发展范本。既关注通勤时间的分秒必争,也关注驻足空间的绿地诗意;既仰望城市天际线的高度,也试图描摹精神穹顶的弧度。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理想之城”从来不是只有唯一解。当抛出“公共空间为谁而存在?”这一问题时,答案早已嵌入城市的肌理。城市公共空间从“规模扩张”到“品质跃迁”的进化之路,始终揭示一个核心命题:城市的灵魂,在于能否为每个个体提供呼吸的缝隙。 公园里沉浸式秀场、听海图书馆的涛声伴读、缩短至5分钟的老年候车时间……这些具体而微的“人性褶皱”,才是城市真正的算法。 无论是AI赋能还是文化浸润,理想公共空间的终极答案,始终是“让每个个体在流动的城市中锚定归属”。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推出《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24》,寻找中国“优质公共空间之城”。理想之城榜2023: 北上广深各领风骚,内陆“C8联盟”后来欲上
从区域上看,东部城市依然表现亮眼,武汉、郑州、昆明、贵阳等八座内陆省会城市排名提高,内陆“C8”联盟联手向“东部先行者”发起挑战;一线城市内部洗牌,在“理想值”的排序表上,上海首次超过北京。 “C8联盟”的进化,主要源于人口引力与市民待遇的突出表现。一方面,内陆省会城市满足人们“离家近、有钱赚、有生活”的主要需求,因其高性价比成为人口流动的“超择优点”;另一方面,省会(直辖市)医疗、教育、绿化等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能力较强、效率更高。57城市民待遇榜2023:13城教育财政投入降低 38城空气优良率下降
生师比的提高,意味着一位老师需要负担更多的学生;医疗资源刷新纪录固然让人欣喜,但多数城市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未达预期,叠加医疗资源的结构性问题,可能导致医疗资源浪费与住院床位紧张并存;空气优良率的普遍降低,则敲响了生态保护的警钟。57城市民待遇榜2022:哪座城市拥有更优的医教、更美的环境?
数据显示,北京、上海一如既往地稳居冠亚之列;杭州、青岛和武汉超过深圳。在市民待遇领域,新一线城市向一线城市发起强有力的冲击。 无论是以就业发展机会为准绳,还是以公共服务享受为目标,这些城市都表现优秀。京沪二城甚至代表目前为止的最好答案。 杭州和武汉等代表“跨拥挤模式”。此类城市当前正处于破解“大城市病”、跨过拥挤效应的关键阶段,其经验是加大财政投资力度、运用数字化优化配置效率。 细分指标来看,济南、太原、西宁、郑州等省会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呈现“人均足、优质少”的特点,而成都、重庆则与之相反,其特征表现为“优质足、人均少”。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23日《南方周末》)我们分析了15051条数据,发现这些城市买买买最爽
编者按: 什么是理想之城? 那里应该有最完备的生活保障,让人们“不担忧”,不担忧被生老病死、人间意外“拖贫”,不担忧子女教育学位,更不担忧环境质量和食品健康; 那里应该有最舒适的公共空间,让人们“不压抑”,既是文艺青年收留地,也能血拼消费买买买,交通便捷畅行,百姓安居乐业; 那里应该有最向往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不约束”,让居者诗意栖息或挥洒才能,居家撸猫或出门遛狗,每个人追求不同,画面定格当然各异; 那里应该有...... 有人说: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理想之城其实也像星辰,或许永不存在,或许尚未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寻找它的方位,描摹它的轮廓,去无限追求,去无限接近。 2020年,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第一次试图描绘它。研究团队从人的生活体验出发,从市民准入、生活舒适、公共空间、市民待遇四个方面,构建全国34城《理想之城榜》。 2021年,我们带着更齐全的行囊,再次踏上征途。 今年,《理想之城榜》扩大观察范围,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指标将评估对象增至57座城市,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扩充,新增多张子榜单,只希望能更靠近一点点那座“理想之城”。云南巧家县倡议把孩子带到务工地就学:釜底抽薪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在农民工的一系列需求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第一且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须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市民待遇,让他们的子女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零门槛落户=无差别享受“市民待遇”吗?
户口墙再松动,省会城市崛起之路并不轻松。34城市民待遇榜:北京户籍“含金量”傲视全国 珠三角输长三角
为何杨超越落户上海上热搜,这份榜单告诉你。深圳建先行示范区,香港来深创业青年期待“市民待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已有5天时间,这份《意见》中所提到的深港之间要继续加强合作,也引发了深港两地民众、学者的热议。“双一流”大学异地办学,需警惕“短视效应” | 一周教育热点
由于异地办学机构在归属性上所存在的模糊性,往往难以和本地高校享受同等“市民待遇”,地方政府在给予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时难以形成制度化的长期模式。地方政府自身的行为方式特征,容易导致异地校区建设的“短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