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在积水和裂缝里:鲁西南采煤塌陷区村庄难题
到了2021年之后,几乎年年进水,2022年最为狼狈,来来回回淹了七八遍。“半夜俺大侄子来喊我,起来一看,水都漫到床头了。” 在安置楼房里居住,蒲永洋全家的第一个感受,是生活成本高出不少,拖拉机、犁铧、锄头这些机械和农具没地方放,也没其他谋生手段。 “煤矿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的问题。” -
低温影响重建房屋,震后百姓居住问题如何解决?
随着救援工作收尾,灾后群众生活安置问题摆在眼前,怎么住的问题愈显紧急。活动板房、外迁别地等等,成为此后替代“帐篷”的可能方案。 -
全国政协委员陆铭: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有利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
陆铭也给出了具体建议,第一项就是尽快修改义务教育法,将第十二条中的“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改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居住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城市流动人口和随迁子女数量本身是由当地产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决定的。各类群体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在城市持续就业居住的成本以及改善子女教育之间的成本和收益。” “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除了是一个教育问题外,实际上还有更加长远的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银发族的“梦想改造家”: “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度”
老人因为生活难以自理而慢慢变得丧失自尊,这一问题常常为人忽视。适老化改造不仅是为了老人的安全,更是为了满足他们能够自主生活的愿望。 有些老人对居住环境要求不太高,认为没必要改造;有些老人与子女同住,担心子女不乐意适老设施挤占生活空间,改变家装风格;还有个别情况,如住宅有多位产权人,产权人对是否改造难以达成共识。 现在适老化改造往往局限于室内,小区内部或室外公共空间的局部改造并不完整。“应该通盘考虑老人的需求,对老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行‘针灸式’的改造。”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7日《南方周末》) -
郑永年:乡村振兴要实现人的双向流动
三农要发展,应当把“三农问题”改成“三农的现代化”。首先要改变身份意识,农民城市居民这个身份意识是不对的,因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居住场所的选择。 近年来,中央也提出不要将优质资源都投入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应分散投入到三四线城市或者县域。以后,人们从农村可以流向三四线城市。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字,实现人的双向流动,才能均衡发展。农民有进城的“中国梦”,城市的人也有下乡的“中国梦”。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06日《南方周末》) -
“哪哪都好,就是太贵了”:北京“最美公租房”该如何定价?
公租房定价,从经济学的角度有市场法定租、收入法定租、成本法定租三种模式。在他看来,市场法定租结合精准补贴在目前是比较合适的。 李持缨表示,“十四五”期间,北京保障房中心将筹集建设各类保障房10万套。 北京保障房中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政府限定的保障需求下,让入住人群有尊严地居住。” (本文首发于2021年11月18日《南方周末》) -
00:59
平遥古城 包扎伤口
10月5日,受强降雨影响,平遥古城第84号内墙发生局部坍塌。先抢险,再修缮。暴雨后的平遥,已快速清理了城墙“创口”,正研究着缝合方法。根据初步统计,在内墙有15处坍塌点,“有些地方虽然是出现了坍塌,但它的构建都在,我们看到的可以修回去,这个都不是大的问题”。民居修缮,成为平遥暴雨后面临的另一个问题。但民居修缮不像文物修缮那样引人注目,但对于平遥这座“活着的古城”来说,“人的居住”格外重要。 -
浏阳“土改”试点4年:宅基地可卖给外村人,城市人能与农民合作建房
宅基地流转为还在农房中居住的农户创造了融资途径,截至目前,浏阳全市发放农房抵押贷款4.07万宗,总金额46.51亿元。 为了避免冲击城市房地产市场,浏阳已禁止城市和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宅基地跨村流转,核心乡镇周边乡村的宅基地成为所剩不多的热点区块。 2019年9月20日,中农办和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 鼓励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但在宅基地转让问题上,仍强调需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转让。 -
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棚改的温暖:1亿多人“出棚进楼”
“棚户区改造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他在多次实地考察时强调,要让棚户区、老城区里的群众居住更舒适、生活更美好,解决好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让大家能过上现代生活。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直接关心和推动下,棚改工作在全国各地扎实推进,短短几年时间,上亿居民“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 -
考驾照打破地域藩篱值得期待
全国“一证通考”实行后,考驾照不再需要居住证,这些问题将不复存在,考试者可以随时到居住地报名考试,如果居住地考试资源不足,需要排队很久才能考试,那他可以到考试资源充足的邻近城市报考,大大缩短拿到驾照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