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创新国际化办学可破就业“悖论”?
2010年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结兵曾对海宁的皮革产业进行调研,企业纷纷反映,“吸引一个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都很难”,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了企业设有研发中心的上海或是杭州。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锋亮在分析了1997—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后发现,无论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还是项目数,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留住)国际化人才不仅仅是浙江省的短板,也是整个中国的短板。”陈丽君表示,从现有数据来看,中国的优势大学中有50%的人想要深造,其中70%选择出国,就回流比而言,中国只居于全球100位。 -
外派到非洲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非洲那样的市场,人会变成全能选手”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高考赋分制比原始分更科学、更公平吗?
浙江实行赋分制,2022届高考选考物理的为73354人,选考历史的为150503人,后者是前者的两倍有余。尽管看起来高中不再严格分文理,但这其实反映了在赋分制下,高中生纷纷逃离学起来难、区分度高的物理(更趋向理科),一窝蜂进入学起来容易、区分度低的历史(更趋向文科),以至于两者之比小于1:2,这是不正常的。这种考生选考结构,对发展基础科学不利,也不利于学子将来的就业。 -
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科研助理再“扩招”
以贵阳学院为例,46个职能部门一共提供354个科研助理岗,其中保卫处3人、后勤管理处7人、人事处11人。而云南红河学院,在2021年招聘了两名毕业生进入保卫处。 2009年复旦大学发布《“科研助理”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据媒体报道称,工资待遇在2000至4000元间。时至今日,这一薪资标准仍是科研助理岗位的普遍水平。 科研助理的应聘竞争并不算激烈,中国石油大学一位教授原本计划在招到科研助理后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情况,结果“到最后也没有招到”。 -
多专家呼吁建立轻罪前科消灭制度——一朝有案底,余生难就业?
给全国政协委员朱征夫写信的前科人员,2005年因犯抢夺罪被判刑三个月。出狱至今15年,每当他隐瞒前科找到工作后不久,就会被派出所询问,被迫辞职。 前科人员程非现在担心的问题是,他的公务员梦已经破碎,将来,自己的前科会不会“株连”到孩子? 一项美国学者于2017年发表的实证研究表明,相比犯罪记录未消灭者,消灭了犯罪记录的人再次犯罪概率有所下降。这也是彭新林多年来持续呼吁的原因。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25日《南方周末》) -
难纠的就业偏见,难改的文凭性别——一名跨性别者的“年终礼物”
“现有的法律政策缺乏性别视角,没有关注性别平等和多元性别教育问题。”刘小楠表示,中国可以通过一部涵盖范围较广的平等法或反歧视法来保障跨性别者的权利。 -
就业难?这些高薪专业,毕业后不愁没工作!
随着找工难和招人难的畸形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感慨着:工作不好找了,今年这波行情太差了,哪哪都裁员,好不容易有个岗位,那难度简直是要你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
停办难就业的专业?
该停办在就业市场不好找工作的专业吗? -
去香港读书,真的好吗?
内地生去香港读书有三大难:学费高、沟通难、就业难。 -
大学生创业,别蚀掉父母的养老钱
2013年,应届毕业生,669万,2014年,727万。史上再难就业季来了,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起薪低过农民工,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何去何从?自己当老板,创业去,但这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