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娃不如鸡自己”:人到中年,她们为何赴港读硕
刘雅茜表示,自己是211本科,丈夫是985硕士,“第一学历像一个人的基因一样,是没法改变的。我们没法接受孩子未来去上大专或者三本”。 “河南考生太多,我们确实卷不动。即便他最后考到六百多分,也只能上个非常普通的211,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这种增长与香港的人才引进政策密切相关。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区政府在招揽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将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逗留期限由一年延至两年,为期两年。 -
每月几百元,领到生育补贴有多难?
目前各地自行探索发放的育儿补贴标准并不一致,部分地方的补贴金额较低,且申领条件中对夫妻双方户籍、社保缴纳情况、新生儿出生时间有较多限制。 “生育就像一个金字塔,有了一孩才能有二孩和三孩,如果只把生育补贴的重点放在三孩上,那政策可能就会像一个被束之高阁的花瓶。” “各地应着力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生育友好政策,不仅包括生育、养育和教育,还应包括婚恋、住房、医疗、就业、税收、养老等整个生命周期的一条龙的支持政策。”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18日《南方周末》) -
两会结束,这些声音留在这个春天里
“我们在生命教育方面,是需要补课的一代家长,但不希望我们的孩子未来也需要补课。” “一些地区将政策投入聚焦于二孩和三孩家庭的奖励支持,一孩生育作为保持和提升总体生育水平的‘基本盘’,反而被忽视。” “‘35岁职场门槛’与社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不仅侵犯了中高龄劳动者就业权益,造成就业市场恶性内卷,劳动者只能趁年轻赚快钱。” -
两会CSR观察|如何构建更性别平等的职场
两会议案、提案、建议中,关于育儿责任共担的内容持续涌现,反映了人们在老龄化进程中对生育率下降的焦虑,以及对性别差异现状的反思,公共政策需做出改变,企业也有责任在就业、招聘、晋升中,给予女性更多支持。 -
“跳出房市救房市”:修复预期与信心至为关键丨快评
“后防疫时代”已是人们展望未来经济的高频词汇,显见公众对经济恢复的殷殷期待:人们企盼有更多的政策牛肉促进投资、提振消费与就业,让经济回到新冠之前的上行轨道,为房地产市场注入涓涓不壅的源头活水。 -
托马斯·索维尔为什么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所强调的那些“常识”往往与现今社会里的“主流”多有龃龉,比如,他不仅反对最低工资法案、设置产业政策等,作为一名黑人,他甚至反对美国政府基于种族不同的照顾性就业政策,论述认为这些政策倾斜“早已不再有利于黑人”。在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及种种“政治正确”横行的学界,持这样主张的人已经成了濒危的稀有物种了。 -
北京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但这些公共政策仍待解
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20.18%,而65岁及以上则占14.24%,这是近5年增量最多、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预计2035年北京将进入重度老龄化。 老年人中女多男少,而且随着年龄上升,这个趋势会愈加明显。目前我们的老龄公共政策还没有考虑到性别差异,应该在老龄化的过程中考虑到女性,尤其是经济和健康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 目前北京的养老院一半以上都是在五环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在六环以外。但事实上大多数老人都希望和子女住得近一些,结果导致五环外的养老院空置率高。 老龄人再就业需要有新的设计。对于不同的行业和职业来说,情况也不一样。像制造业、煤炭业,一味强调老年人参与或许会有负面作用。 -
事涉3.5亿人,职工医保缴多少年才合适?
全国已有15个省份的职工医保缴费年限是男30年、女25年,未来全国统一医保享受待遇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其中就包括缴费年限、缴费水平、待遇水平。 “影响最大的就是接近退休的人,可能面临退休之后还要缴费的问题。”此外,灵活就业人员因流动性大,收入不一定稳定,缴费年限可能达不到政策要求,也是承压较大的群体。 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采取职工医保终身缴费的办法。2016年时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在《求是》发文称“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合理分担、可持续的医保筹资机制,研究实行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政策”。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11日《南方周末》) -
青年群体如何走出“摩擦性失业困境”?
疫情前中国的消费对GDP贡献很高,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服务业是青年就业的主要方向。 以工代赈自古就有,现在一般会在失业率较高的情况下采取这一政策,由政府提供政策性岗位来解决就业问题。 -
对灵活就业,舆论与政策应给予更大的包容性丨快评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14日《南方周末》)